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帝王集

炎黄联盟领袖 大禹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4-20 人气:1615

大禹——洛阳东南的阳城门(今河南省登封县告城镇)

image.png

故事一:

    

大禹,姓如,名文命,是黄帝后裔,项曾孙。原始社会末期大禹之父解是雄居大河南岸嵩山一带有崇氏部落的首领。解治水失败被杀,舜令大禹继父为有崇部落首领,继续治理洪水。大禹吸取了父亲治水失败的教训,采取了疏导的办法,将平地之水疏入沟壑,沟壑之水导人大河,大河之水引入大海。由于伊洛流域是黄河中游水患最集中的地带和有崇部落活动的中心地区,这里留下了许多大禹治水的英雄事迹。如“禹穴之时,以铜为兵,以凿伊阙,通龙门”(《越绝书》),“禹凿龙门,劈伊阙,平治水土”(《淮南子》),“禹治洪水,通轩辕山”(《汉书武帝纪》颜师古注引《准南子》)等等。禹在黄河中游治水成功以后,又辗转在大河上下,长江南北,据《史记河渠志》载,禹领导人民疏通了九州河道,开凿了九州的大山,修治了九州的湖泊,终于治服了九州的洪水;又率领各地人民,平整土地,种上庄稼,修造房屋。九州人民安居乐业,尊称他为“大禹”。

由于大禹治水成功,舜帝推荐他为继承人。舜帝死后,大禹继承了王位,成为炎帝联盟的领袖。公元前200年,大禹以洛阳东南的阳城门(今河南省登封县告城镇)为都,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一夏。夏王朝的建立,是中国历史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夏禹成为中国文明史上第一位君主,史称“帝禹”。


故事二:

 

《史记·夏本纪》说:“禹之父曰鲧,鲧之父曰帝颛顼,颛顼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黄帝。”禹,姒姓,名文命,为黄帝后裔,帝颛顼之孙。其父名鲧,是有崇氏的首领,居住在崇山(今河南嵩山,崇、嵩古字通用),称“崇伯”。

帝尧在位时,洪水泛滥成灾,尧命鲧去治理水患。鲧采用“围堵”的方法治水。结果,九年过去了,洪水依旧泛滥不息。帝舜即位,处死了治水不力的鲧,命其子禹继续治理洪水。

接受任命的禹不敢有丝毫懈怠,他辞别新婚仅四天的妻子,带着后稷、伯益等属下对全国的水情做了详细的考察,并总结了其父治水失败的经验教训,决定改用“疏导”的方法去治理洪水。所谓“疏导”,就是依据地形高低,疏通壅塞,兴修沟渠,让洪水自然流向大江大河。

禹右手拿着规和矩,左手拿着准和绳,率领治水的百姓陆行乘车,水行乘舟,泥行乘橇(木橇),山行乘檋(带齿的鞋),足迹遍及天下各地。他们逢山凿山,遇洼筑堤,把洪水引入规划出的河道。每次禹都是带头干最苦最累的活,几年下来,手掌和脚掌都结满了厚厚的老茧。禹平日里生活简朴,吃的是粗糙的食物,穿的是破旧的衣服,住的是简陋的席篷,却把节省下的资财全部用在了河川的治理上。他还让伯益把稻种分发给民众,让他们种植在低洼潮湿的土地上,又让后稷去赈济吃粮艰难的灾民。

为了能尽快平息水患,禹三次从自家门口路过都没有回家。有一次,正赶上他的妻子生产,他听到了儿子呱呱坠地的哭叫声,都咬着牙没进家门。当他回到家里时,儿子已经是十来岁的孩子,而这时他的妻子几乎认不出他的模样了。

经过十三年的不懈努力,禹率领治水的人们开辟了无数的山路,疏通了无数的河流,修筑了无数的堤坝,使天下的河川都顺利流向大海。从此,四境之内都可以居住了,治水终于取得了成功。

相传,在疏通今河南洛阳境内洛水的时候,大禹曾得到一部关于治理天下的奇书,后人称此书为《洛书》。受《洛书》启示,大禹将天下划分为九州并制定了各州的贡物品种。同时,大禹又命当时的冶铸能手昆吾氏铸造了九个青铜大鼎,每个鼎上都铸有“天神图像”和当地的山川地形、水土特产以此象征天下九州。洛阳的龙门,据说也是大禹治水时留下的遗迹,至今这一带仍有禹王池、禹宿鼓堆等人文景观。

由于治水有功,帝舜封禹为“伯”,以夏(今河南禹州)为其封地。后来,禹接替了舜的帝位,都阳城(今河南登封市告城镇),建立了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夏朝,并把帝位传给了儿子启,从此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中国进入了“家天下”时代。

image.png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