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人物集

周朝摄政王 周公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4-21 人气:2562

image.png

故事一:


周公,原名姬旦,是周文王姬昌的四儿子,也是历史上鼎鼎有名周武王姬发的弟弟,意思也就是说周公本身就是周朝皇族的人,尤其还是周武王的弟弟,我们都知道在历史上做皇帝的弟弟,大多数时候都没什么好下场,但是很明显,这一条定律在周公身上并不成立,也或许是因为时代的问题,周公非但没有被自己的哥哥忌惮,还受到了自己的哥哥的重用,因此在自己的哥哥周武王的鼎力支持下,周公的能力得到了最大程度上的施展。

因其封邑在“周”,故称周公。武王即位后成王年幼,周公辅佐成王天子之政。武王之弟管叔、蔡叔对此不满怀疑周公有算权之意,于是联合股纣王之子武庚及东方诸夷起兵作乱。周公奉成王之命兴师讨伐,三年平定叛乱,杀武庚、管叔、流放蔡叔。诸侯及东方诸夷皆臣服。周公又奉成王之命营建成周,作为统治东方的中心。同时,迁股顽民于洛邑,加强统治。接着,分封诸侯,制礼作乐,颁布各项典章制度。周王摄政七年,还政于成王,作有《多士》、《母逸》、周官》等篇,教成王治国保民之道,并提出“敬天、明德、保民”的思想。周公在丰镐病重,遗言死后葬于成周,以示不愿意离开成王。周公死后,成王葬之于毕(今陕西省咸阳市北)。


故事二:

 

周公,姓姬,名旦,也称叔旦,是周文王的第四个儿子,周武王的同母兄弟。因其采邑在周(今陕西岐山一带),又为公爵,故称“周公”。周公生功绩显赫,是西周初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被后世誉为“中国第一圣人(元圣)”。

周公自幼笃行仁孝,多巧多能。他曾经辅佐武王灭商,并以忠诚著称于世。武王去世后,其子姬诵(周成王)年幼,由周公摄政理国。周公的弟弟管叔蔡叔、霍叔对周公摄政心存不满,他们与纣王的儿子武庚相勾结,联合东夷淮夷等亲商势力,发动了武装叛乱。周公奉成王之命东征平叛,他诛杀管叔、武庚,流放蔡叔,贬霍叔为庶人,灭掉了奄(今山东曲阜)、薄姑(今山东博兴)等五十余个部族方国,进一步巩固了武王灭商所取得的成果,也彻底打破了殷商贵族的复国之梦。

为加强对中、东部地区的控制,周公封其弟康叔于卫(今河南淇县)纣王的庶兄微子启于宋(今河南商丘),分别管辖一部分殷商遗民。同时周公在召公(周公兄)的协助下,经过慎重的选址和严谨的规划,在位于“天下之中”的洛邑(今河南洛阳)营建了一座新的都城。新都由成周(今洛市东郊汉魏故城一带)和“王城”(今洛阳市西工、老城一带)构成,两城相距约15公里。周公将大部分殷商贵族迁居成周,并将周王朝最精锐的军队——成周八师驻扎于此。王城有太庙、宗庙、考宫、明堂等宫室建筑,是周王接见大臣及诸侯的地方,也是王室贵族居住之地。周成王将象征着王权的“九鼎”安放在王城的太庙之中,完成了建都仪式。

从此,周王朝有了两座都城,“丰镐”(今陕西户县东北)是周的发祥地,称为宗周;新营建的洛邑,称为“新邑”“新大邑”或“东周洛”,后来也称为成周、洛邑。新都洛邑的建成和使用,不仅扩大了周王朝的统治区域,也开启了中国古代都城史上“两京制”的先河,后来的隋、唐等朝都采用这一制度。

周公在洛邑期间,还参照夏、商时期的政治制度,并结合周地固有的传统,制定出了一整套用来区别君臣、上下、父子、亲疏、尊卑、贵贱等关系的文物典章制度,即后世所说的“周公制礼作乐”。所谓礼,是指天子、诸侯、大夫等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乐是为了配合这些规范和准则而编排的乐曲和舞蹈。“礼,所以经国家,定社稷,利人民乐,所以移风易俗,荡人之邪,存人之正性。”(《吕氏春秋·孟夏纪》高诱注)可以说,礼乐之制是中国最古老、最完备的法典,它的推行对巩固周王朝的统治发挥了重大作用,以至于成、康二王之时,刑措40年不用,史称“成康之治”。

周公的思想主要体现在《尚书》中的《多士》《毋逸》《立政》《多方》等篇中,其中他提出的“敬天保民”“明德慎罚”等政治思想以及他制定的“礼乐制度”被后世看作是儒家思想的直接根源。周公更是对孔子、孟子等儒家宗师推崇备至,称其乃“大儒之效”“非圣人莫之能为”(《荀子·儒效》)孔子甚至发出了“郁郁乎文哉,吾从周”(《论语·八佾》)这样的感慨并不远千里从山东的鲁国前往洛阳求教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今天的洛阳市老城区东关大街,保存有古碑一通,正面书写“孔子入周问礼乐至此”九个大字,即为后人为纪念孔子入周问礼之事所立。

周公代替成王治理国家达七年之久,在周成王20岁的时候,周公将政权归还给成王。这时的周王朝政权巩固,社会安定,正逐渐成为强盛的奴隶制大国。为答谢周公的辅政之恩,周公死后,成王以最隆重的天子礼节,将他安葬在毕原(今陕西咸阳北),陪从文王、武王,谥号“文公”。后世又追谥其为“元圣”“元圣文宪王”,并广立祠庙,以示纪念。

另传,周公善卜,《周易》中的爻辞、彖辞等部分据说即为周公所作,后世据此附会出《周公解梦》一书,流传至今。

image.png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