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曹操(155-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县)人。曹操青年时举孝廉,出任洛阳北部都尉。数月后,“京师敛迹莫敢犯者”(《三国志·武帝纪》)。其后历任县令、仪郎、相、郡、守等职。
初平三年(192年),曹操占据兖州,并分化、诱降青州黄巾军的一部分编为“青州兵”。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到达洛阳,以镇东将军领司隶校尉录尚书事,卫戍京师。同年自为司空、行车骑将军事,总领百官。因洛阳残破不堪,他迁献帝于许昌,挟天子以令诸侯,先后战吕布,攻袁绍,北征乌桓,西进关陇,基本削平了北方军阀割据势力,官渡(今河南中牟东北)之战打败袁绍以后,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建安十三年(208年),进位为丞相,率军南下,但被孙权和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之后,以洛阳为据点,西征马超悉定关中,建安二十一年(216年)封魏王,建安二十五年(220年)卒于洛阳。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帝。
曹操精通兵法,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书。曹操还是一位诗人,其《蒿里行》、《观沧海》等篇,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最具“建安风骨”。他的散文清峻通脱,著有《魏武帝集》,但已佚失,有明朝人辑本《曹操集》流传于后。
故事二:
曹操(155-220),字孟德,小名阿瞒,东汉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三国时期著名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其父曹嵩为宦官曹腾的养子,官至太尉。曹操20岁时被举为孝廉,任郎官,此后,历任洛阳北部都尉、顿丘(今河南清丰)令、朝廷议郎、济南相、东郡太守、典军校尉等职。
汉灵帝中平六年(189),宦官作乱,大将军何进被杀,陇西(今甘肃一带)军阀董卓乘机进京,控制了京都洛阳的兵权。他废少帝(刘辩)、立献帝(刘协),自封为相国,独搅朝廷大权,引起朝野愤恨。时任骁骑校尉的曹操以“献刀”为名,谋刺董卓未遂,便逃离洛阳,在陈留(今河南开封)募兵聚义,会盟天下诸侯,共商勤王大计。与会诸侯力推袁绍为盟主,举兵西进,讨伐董卓。
董卓在各路诸侯的军事压力下,不得不于初平元年(190)挟持汉献帝并胁迫洛阳数百万人口西迁长安。临行前,董卓将洛阳的宫殿、官府以及周围二百里范围内的私宅、民宅放火烧毁,给当时繁华的洛阳城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初平三年(192),董卓被部将吕布所杀,其后李傕、郭汜发生内讧,外戚董承和一批大臣护送献帝逃出长安,还都洛阳。
建安元年(196),屯兵于许县(今河南许昌)的曹操,采纳治中从事毛玠“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的建议,亲自到洛阳迎汉献帝迁都许县。从那时起,许县成了东汉政权的临时都城,称为许都,三国魏初改名许昌。曹操在许都为献帝修建了宫殿,自封为大将军,执掌国家大权,取得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有利地位。同时,曹操又颁布了“屯田令”,几年的时间,便出现了“仓廪充实,百姓殷足”的喜人局面。
建安五年(200),曹操采取正确的战略措施,在官渡之战中以少胜多,大败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地区。建安十三年(208),曹操进位丞相,率20余万大军南下,荆州的刘琮率众投降,江东的孙权和刘备联合,在赤壁(在今湖北赤壁市境内)与曹操展开决战。由于曹兵不习水战,加之军中瘟疫流行,结果曹操兵败赤壁,退守洛阳。刘备乘机进占荆州。至此,曹、孙、刘初步形成三足鼎立之势。后来,刘备攻占益州,把政治、军事中心转移到巴蜀,而留关羽镇守荆州。
建安二十四年(219),孙权命吕蒙偷袭荆州,截杀蜀将关羽,由于担心刘备寻仇,遂以木匣盛关羽首级派快马送给曹操。相传,曹操打开木匣,见关羽双目未闭,面貌如生,不禁惊诧道:“将军,真乃神人也。”于是以沉香木刻成关羽的躯体,让其穿上王服,以王侯之礼葬于洛阳城南。不久,孙权又派来使者,劝曹操称帝。曹操对周围大臣说:“这明明是把我架在火上烤嘛!”这时,侍中陈群等人也称赞曹操功德,应该应天顺人,登上帝位。曹操笑着说:“若天命果当属我,我愿做周文王。”暗示时机未到,应再等一等,让儿子去完成自己改朝称帝的大业。
建安二十五年(220)正月,曹操身患重病,不久病死于洛阳,终年66岁。是年十月,曹操的儿子曹丕废汉献帝,自立为帝,即魏文帝,建都于洛阳,追尊曹操为太祖武皇帝,曹魏政权便在洛阳正式建立了。
曹操戎马一生,著有《孙子略解》《兵书接要》等兵书。同时,在文学方面曹操也有很深的造诣,他创作的《观沧海》《蒿里行》等诗篇,抒发了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了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宏伟,慷慨悲凉,被誉为“建安风骨”。著有《魏武帝集》,但已佚失,有明朝人辑本《曹操集》流传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