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人物集

大唐高僧 玄奘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5-10 人气:1169

image.png

故事一:


玄奘(600-664年),俗姓陈,名。唐洛州缑氏县人(今河南省偃师县缑氏镇陈河村)。

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在成都受了比丘戒。武德七年(624年)离开成都、经三峡到荆州开皇寺,江淮名僧闻风相聚,听玄奘讲授《摄论》《杂心》等经。然后北转相州、赵州从道深学成实》,沿途边学边讲,吸收各家之长。

贞观三年(629年)玄奘随难民西行至兰州,西越武威,经敦煌,独出玉门关,过哈密到高昌(吐鲁番)。得到高昌王的支持,当年八月通过中亚地区,于贞观七年(633年)进入北印度的迦毕试国。继而东行渡印度河到达迦湿弥罗国,在此参学两年,听法师讲授《俱舍》、广百论等经典。4年后,玄奘慕名求学于印度佛教最高学府那烂陀寺。贞观十九年(645年)正月七日回到长安,相房玄龄迎,此时玄奘已46

在长安,玄奘将在印度取得的释迦舍利150枚,佛像7尊,经典657部,陈列在朱雀大街上,动全城。而后组织筹划译经班子,共征募各方名僧20余人进入译场,分任证义、缀文、正字、证梵等职,所需国家供给。

唐高宗永三年(652年),玄奘请于慈恩寺建石浮图(大雁塔),安置西域所得经像及舍利,并亲自写愿文。显庆元年(656年)玄奘又亲撰《慈恩寺碑,高宗御安福门观玄奘迎慈恩寺碑文,导以天竺法仪幢幡等,陈列30里,车千余乘,士女观者百万余人。

三年(663年),译成大般若经600卷,麟德元年(664年),正月九日、玄奘病倒在床,嘱门人将所译经论以及造像、写经供养、施舍等项一记录,过日以后至二月五日夜,仿释迦右卧而安然辞世于玉华佛寺,享年65岁。

玄奘共译经75部,1335卷,约占现存900年间译籍总量的1/4。所著《大唐西域记》,是研究中亚和印度半岛佛教、历史、地理、风俗、人情的宝贵资料。


故事二:

 

玄奘(600-664),俗姓陈,名祎,唐代洛州缑氏县(今河南偃师缑氏镇陈河村)人,是我国古代杰出的佛学家、翻译家、旅行家,先后在洛阳生活了近20年。因他是唐代高僧,又精通经、律、论三藏,所以人们又称他为唐僧”“唐三藏三藏法师

陈袆出身于儒学世家,父陈慧,英洁有雅操,早通经术,母宋氏隋洛州长史宋钦之女。他有三位兄长,一位姐姐。出家前的玄奘,学过《孝经》,是个孝子,非雅正之籍不观,非圣哲之风不习。陈伟的二哥陈素,早就在洛阳净土寺出家,法名长捷。13岁时,玄奘跟随二哥在净土寺出家,取法名玄奘

玄奘学习佛学,极为刻苦认真,并先后在洛阳、长安、成都等地拜访众多名师,研讨佛理。这时的玄奘,已经觉察到有不少经文译得不准确,名师所说也相互矛盾,于是下决心到印度去拜取佛经原本。唐太宗贞观三年(629),长安一带发生灾荒,30岁的玄奘趁机跟随在灾民的队伍中离开京城,踏上了西天取经的万里征程。他抱着若不至天竺,终不东归一步的决心,穿过白天热风如火、夜里寒风如刀、寸草不生的八百里流沙,翻越山高路险、飞鸟难过的葱岭,战胜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终于到达了佛教圣地印度。

印度,原译作天、身毒等,天摩揭陀国的那烂陀寺,是当时印度最大的佛寺,也是印度佛教文化的中心。贞观五年(631),玄奘进入那烂陀寺,拜著名佛学家、该寺住持、106岁的戒贤法师为师。戒贤用了一年零三个月,为玄奘开讲最难懂的《瑜伽论》。在那烂陀寺学习五年之后,玄奘遍游天竺佛教圣迹,拜会各地佛教学者,并阅读了大量佛经。

642年,北天竺的戒日王,在国都曲女城举行佛教学术辩论大会,到会的有天竺十八国国王和三千多名佛教信徒。玄奘为论主,他以精深的佛学理论渊博的学识,在会议十八天时间内,折服了所有对手,贏得东、西、南、北、中五天竺僧俗各界的尊崇,大乘派僧众尊称他为大乘天,小乘派尊称他为解脱天。戒日王赠给玄奘金钱一万、银钱三万、僧衣一百领,玄奘全部谢绝。戒日王请他乘着装饰华美的大象绕场游行一周。

玄奘思念祖国,在印度经历了17个年头后,于贞观十九年(645)正月二十四回到长安。当时唐太宗住在洛阳宫,玄奘即应诏到洛阳拜见唐太宗,太宗见之,大悦

玄奘带回来大量佛教典籍,凡五百二十夹,六百五十七部,还有许多佛像、花果种子等。在以后的近20年中,玄奘把全部心血用于译经事业,共译出佛教经、论七十五部、一千三百三十五卷。其译文笔法严谨、流畅又切合原意,独树一帜,称为新译。他撰写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西域138个国家的山川、地理、城邑、古迹、物产、传说等,后成为研究南亚、中亚国家历史的宝贵资料;他介绍了印度的因明学,还曾把老子的《道德经》译成天竺文字,介绍给印度人民。唐高宗麟德元年(664),玄奘圆寂于玉华宫(今陕西铜川市境),葬白鹿原(或说在河南偃师缑氏镇东南),士女送葬者数万人




0
0
标签: 历史 人物 高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