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624-705年),唐并州文水县(今山西省文水县)人,出身木材商人家庭。9岁丧父,14岁被唐太宗选入内宫做才人,赐号“武媚”,高宗时封为诏仪;永徵六年(655年)立武则天为皇后。
显庆二年(657年)正月,武则天移居洛阳。十二月,高宗改洛阳宫为东都。从此,高宗及百官往来于长安洛阳二京。
显庆五年(660年),高宗中风后,武则天掌握了实际政权,与高宗并称“二圣”。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崩于洛阳宫贞观殿,其第三子李显、四子李旦相继为帝,武则天以皇太后的身份临朝称制。天授元年(690年),九月九日,武则天登上洛阳宫应天门城楼,宣布大赦天下,改唐为周,史称武周。自称“圣神皇帝”。改年号为天授。武则天成为中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时年67岁。她又是中国历史上即位时年龄最大的帝王。
武则天称帝后,大肆屠杀政治反对派。同时,又不拘一格,广选人才。唐太宗李世民执政时录用进士205人,而武则天执政时期录用进士1000人。为了选拔真才,武则天开创了殿试制度。
武则天重视农桑,发展生产,维持均田制,抵制土地兼并。在她统治期间农业生产不断发展,人口逐年增加。执政前的永徵三年(652年),全国人口380万户,到退位时的神龙元年(705年),全国人口增加到615万户,3700多万人。出现了国富民殷、百业兴旺的太平景象。
武则天执政时期,对首都洛阳进行了空前的修建。《新唐书》载,洛阳城“前置伊阙,后据邙山,左瀍右涧,洛水贯其中。”天授二年(691年)七月,武则天迁关内7州数十万户于洛阳,洛阳人口超百万。洛阳南市、北市及新潭常停船只万余艘。洛阳不仅是中国大都市,而且也是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万岁通天元年(696年)四月,武则天用铁铜铸的天枢柱完成,立在洛阳端门外,高105尺,直径12尺,柱身八面,每面宽5尺。大柱下面是一座铁山,周边长170尺,环绕铁山的是铜做成的蟠龙和麒麟。柱顶为腾云的承露盘,直径10尺,四个龙人站在盘上捧火球,火球高10尺。毛婆罗造型,武三思撰文,天枢上刻有百官及四夷首领的姓名,武则天亲书匾额:“大周万国颂德天枢”。贬低唐朝,称颂武周。
圣历二年(699年)正月,武则天采纳了狄仁杰的建议,命三子李显为皇太子,赐以武姓,四子李旦为相王,取消皇嗣称号。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宰相张柬之等人率禁卫军入宫,杀死张易之、张宗昌兄弟等人,奉太子李显拜见武皇帝,武则天传位于太子李显。李显即皇帝位,复国号唐,改神都为东都。武则天迁居上阳宫。十一月,武则天在洛阳上阳宫病故,终年82岁。神龙二年(706年)五月,中宗安葬武则天于乾陵,与高宗合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