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一:
元稹(779-831年),字微之,唐河南府洛阳人。元稹9岁能著文,诗句词章常令学人称奇。15岁时以明经制策入仕,24岁登吏部科,授校书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四月,28岁应制考试,登第18人中,元稹荣登首位,遂授左拾遗。元和四年(809年),任监察御史,出使东蜀。因劾奏剑南东川节度使严厉违法事及河南尹房式不法事,遭贬为江陵府曹参军。元和十年(815年)三月,又贬为通州(今四川省达县)司马。继起后任工部侍郎。穆宗即位后,宦官荆南监察军崔潭峻推荐元稹的《连昌宫词》等百篇诗作。穆宗即召元稹为祠部郎中,知制诰。不久又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首学士。长庆二年(822年),拜为平章事,与原河南节度使裴度同时入相。此后,元稹卷入高层集团权力斗争中,与裴度相互攻讦,俱被罢相。大和四年(830年)正月,出为同州刺史,改越州刺史、鄂州刺史、浙东观察使、武昌军节度使。唐文宗大和五年(831年)七月二十二日暴疾,卒于任所,终年53岁。赠尚书右仆射。所著诗赋、诏册、铭诔、论议等杂文100卷,合为《元氏长庆集》。又著古今刑政书300卷,号《类集》并行于世。
元稹与白居易友善。白居易为元稹撰写墓志铭,当世有“元白”之称。在元稹贬为通州司马时,白居易也被贬江州司马,二人虽相隔千里,然往来诗歌赠答频繁不断,江南人士里巷相闻,传唱吟诵,为之纸贵。穆宗在东宫时宫女歌伎多演唱元稹诗,如《西凉伎》、《法曲》、《立部伎》、《胡旋女》、《驯犀》、《阴山道》等,宫中人盛赞他为“元才子”。
元稹重视古代采诗以观风俗之说,又用杜甫“即事名篇,无复倚旁”的精神为创作乐府诗方针,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他的诗歌创作与同朝诗友白居易多有相似。有沿用旧体的《古讽》、有自创新题的《新题乐府》、有五言、七言两体律诗《律讽》,也有吸收民间形式的。特别是叙事诗有所创新,是两家共有之特色。
元稹既为洛阳人,又曾为洛阳官,著有不少歌咏思念家乡洛阳的诗章。思念家乡洛阳之情跃然诗中。
故事二:
元稹(779-831),字微之,河南洛阳人。早年丧父,家贫,其母自授书,教之学书。出仕后,因得罪宦官及守旧官僚遭贬,不久转而依附宦官,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大和五年(831)因暴病卒于武昌节度使任所。元稹是唐代著名诗人,一生留下了许多赞美家乡洛阳的诗篇。
贞元十九年(803),元稹登书判拔萃科,授秘书省校书郎,不久娶韦丛为妻。同年十月,岳父韦夏卿拜东都留守,赴洛阳上任。由于韦夏卿夫妇十分疼爱小女儿韦丛,一时难以割舍,元稹和韦丛便跟随韦夏卿到洛阳,从此往来于东、西两京之间。
元和元年(806),元稹授右拾遗。后出任河南县尉,又出任监察御史。元稹在职期间,不畏权贵,勤政为民,名震三川。白居易在《赠樊著作》中称赞道:“元稹为御史,以直立其身。”他还在《河南元公墓志铭》中写道:“三川人慕之,其后多以公姓字名其子。”
元稹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文学创作方面。他早期的文学主张同白居易相同,风格相近,二人极友善,因此人称“元白体”。元稹也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之一。
穆宗李恒在东宫时,宫女歌伎演唱元稹诗,李恒问何人所作,左右答曰:“河南元稹。”穆宗称善,宫中呼为才子。李恒即位后,宦官崔潭峻向皇上推荐元稹《连昌宫词》等诗百篇,穆宗大喜,当日即召元稹为礼部郎中(礼部高级部员),朝廷文书多出于元稹之手。不久,又应召入翰林,为中书舍人、承旨学士。
元稹的诗作,以《连昌宫词》等乐府诗最为有名。连昌宫,唐代皇帝行宫之一,高宗显庆三年(658)建,故址在河南府寿安县(今河南宜阳)。元和十三年(818),元稹在通州(州治在今四川达州)任司马,写下了这首著名的长篇叙事诗。这首诗针砭唐代时政,反对藩镇割据,批判奸相弄权误国,提出所谓“圣君贤卿”的政治理想,含蓄地揭露了唐玄宗及皇亲骄奢淫逸的生活和外戚的飞扬跋扈。该诗在艺术构思和创作方法上,显然受到当时传奇小说的影响,诗人既植根于现实生活和历史,又不局限于具体的历史事实,虚构一些情节并加以艺术的夸张,写得异常鲜明生动。例如,有关唐玄宗和杨贵妃在连昌宫中的一段生活,元稹就不是以历史家的眼光严格实录的;李谟偷曲事发生在元宵节前夕东都洛阳的天津桥上,并不是在寒食节夜里连昌宫墙旁。写得真真假假,假中有真,真中有假,互相对照。前代诗评家多推崇这首诗“有鉴戒规讽之意”,把它和白居易的《长恨歌》并称。
元稹在散文创作上也有一定的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元稹所作传奇小说《莺莺传》,又名《会真记》,是一部完全不涉及神怪情节,纯粹写人世男女之间爱情的作品,是唐传奇中的千古名篇。至北宋,赵令畴将它改写为《商调蝶恋花》鼓子词,金代董解元又改写为《西厢记诸宫调》。元代王实甫又在此基础上改写成杂剧剧本《崔莺莺待月西厢记》,简称《西厢记》,全剧情节缠绵感人,语言优美生动,对我国戏曲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时至今日,京剧、豫剧等各剧种仍久演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