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人物集

诗神 白居易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5-11 人气:1519

image.png

故事一:


白居易(772-846年),字乐天,号醉吟先生,暮年号香山居士。生于郑州新郑县东郭宅。唐德宗贞元二十年(804年)移居下(今陕西省谓南县)白氏祖墓所在地。晚年定居洛阳20载。唐德宗贞元十六年(800年)中进士,任翰林学士、左拾遗。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因李师道王承宗遣人刺杀宰相武元衡案,上书请捕反贼而为当政者所恶。是年八月,遭贬为江州司马,移忠州刺史。后被召为主客郎中,知制诰。出任杭州、苏州刺史,宣历二年(826年)归居洛阳,内召任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太子少傅等职。会昌六年(846年)八月,以刑部尚书致仕。终年75岁。著有《白氏长庆集》。

白居易诗作近3000首,是当时产诗最多的诗人,其诗多以社会政治重大问题为内容,对当时诗歌的发展起了重要的导航作用。突破了大历十才子“流连光景”诗歌的狭窄范围。在文学上,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积极倡导者。其诗语言通俗,深入浅出,相传老妪也能听懂。常与元稹唱和,世称元白”。写有《新乐府》。白居易从两个方面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深受陈子昂讽谕和杜甫即事忧时的影响,写出了大量的讽谕时政的诗,特别是叙事长诗《长恨歌》、《琵琶行》以前后脉络相联,人物形象刻划突出,达到叙事诗的空前娴熟,开辟了歌行体的新道路

白居易不仅是中国古代晚唐期的伟大诗人,也是颇具国际影响的一位诗人。他的诗曾广泛地传布到西域和新罗、日本等国,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和珍视,古代鸡林国(今朝鲜)商人到中国来重价搜求《白氏长庆集序》。1950年苏联文学家爱林德林氏译出了《白居易绝句诗集》俄文本后,就有多家报刊争相选文推荐此书。

大和六年(832年)七月,诗人恋眷龙门佛地香山胜景,拿出为诗友元稹撰墓志所得70余万钱修葺香山寺院。共修殿堂亭楼20余间,经过3个月的支坏补缺、垒聩复漏,香山寺院面貌一新。开成元年(836年),白居易自编《白氏文集》65卷、收诗文3255篇,藏于洛阳圣善寺钵塔院。开成五年(840年)九月,又出资于香山寺建造藏经堂三间,并向诸寺院求得佛经数百帙,依据开元录加以校补,合成新旧大小乘经、律、论5270卷,分作6藏。同时期,将他从大和年(829年)至此12年间居洛时所写的800余首诗编为10卷,奉纳于香山寺藏经堂内(见《香山寺白氏洛中集记》)。从诗人3000余首诗中看,讴歌洛阳的诗篇就达800首。如《洛城东花下作》、《三月三日禊洛滨》《柳枝词八首》等篇都是赞美洛阳景色的佳作。

会昌二年(842年)白居易71岁,罢太子少傅,与香山寺僧如满结香火社,在“兼济天下”思想指导下,为人民做了不少好事,他见到龙门潭之南,有八节滩、九峭石,船筏过此,破伤之事常常发生。遂出资并借助香山寺僧如满召开,完成了八节滩的开凿工程。会昌五年(845年),白居易与在洛阳的六位年过7的诗友们组成“七老会”。后又加入95岁的如满和136岁的李元爽,“九老会”或曰“九老图”传为诗坛佳话。

会昌六年(846年)八月,诗人故去,临终遗命“:不归下邽,葬于香山,如满之侧”其后人遵遗嘱将其安葬在龙门东山琵琶峰。


故事二: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醉吟先生”,晚年号“香山居士”祖籍山西太原,唐大历七年(772)生于河南新郑东郭宅。自大和三年(829)起白居易居洛阳,长达18年之久,死后葬于龙门东山(香山)琵琶峰。

白居易自幼聪慧,贞元十六年(800)考取进士,开始步入仕途。曾任校书郎、左拾遗及左赞善大夫等职,后被贬为江州司马,又任忠州、杭州、苏州刺史等职,官至刑部尚书。白居易为官三十余年,清贫自守,却有力图“兼济天下”之抱负。

元和十年(815),白居易因率先上疏请求抓捕刺杀宰相武元衡的凶手而遭嫉恨,又因作了揭露时弊、有伤名教的《赏花》《新井》等诗,被贬为江州(今江西九江)司马,从此消沉起来。他在苦闷彷徨之中,写下了千古名篇《琵琶行》,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将琵琶女的命运和自己的身世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白居易虽然消极、纵酒、信佛,但他在此后的忠州、杭州、苏州刺史任上,却政绩突出。最为人称道的是修筑杭州西湖湖堤,蓄水灌田,后人名其所筑之堤为“白堤”。

大和三年(829),58岁的白居易被罢去刑部侍郎之职,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洛阳。白居易对洛阳情有独钟,早在长庆四年(824)五月,他就用尽自己节余的薪俸,并卖掉两匹马,在洛阳履道里(今洛阳市东南赵村东狮子桥一带),买下了原散骑侍郎杨凭的旧宅,用作晚年居住之地。白居易重新回到洛阳,他高兴地说:“往日多暂住,今日是长归。”从此不复离洛,直至终老。白氏故居已经科学发掘,由考古资料分析,应是南有门房,中有厅堂,北有上房,东西有厢房、回廊,前后有庭院的二进式院落。

大和六年(832)七月,白居易把自己为元稹撰写墓志所得的七十万钱,全部施舍给僧人,用来修葺龙门东山的香山寺,经三个月的“支坏补缺”香山寺面貌一新。不久,他又出资修建藏经堂,搜集编订五千多卷佛经藏入其中。会昌二年(842),白居易被罢去太子少傅之职,他便与香山寺如满等僧人结香火社,诵经拜佛,“香山居士”之号由此而来。

会昌四年(844)春,白居易与六位古稀老友,组织“七老会”。不久,95岁的如满和尚、136岁的李元爽也加入“七老会”,世称“香山九老会”。他们白衣鸠杖,乐哉悠哉,留下了许多歌咏龙门山水的诗篇。

白居易晚年在龙门香山寺过着“心向佛道,意在诗酒”的隐居生活,但从未忘记百姓之疾苦。洛阳龙门自古有“八节滩”“九峭石”的险要航道,正当伊河中流,往来舟船,常触石遇险。“一岁龙门数度游”的白居易,每闻“饥冻之声”,心里十分难过,不顾73岁的高龄,亲自出钱,还借助香山寺僧人的号召力,倡导“贫者出力,仁者施财”,开始了对被称为“鬼门关”的“八节滩”的治理工程。经过治理,“夜舟过此无倾覆,朝胫从今免苦辛”,伊河上下出现了“竹篙桂楫飞如箭,百筏千艘鱼贯来”的繁荣景象,而白居易也因此留下了“心中别有欢喜事,开得龙门八节滩”的诗句。

会昌六年(846)八月,75岁的伟大诗人白居易走完了人生路,他临终叮嘱“葬于香山如满之侧”,家人遵嘱葬其于龙门东山琵琶峰。墓前原有诗人李商隐撰文的墓志铭,惜早年已失。现存清康熙四十八年(1709)刻立的“唐少傅白公墓”碑一通。为缅怀这位伟大诗人,洛阳人民在此基础上建成了“白园”供世人瞻仰凭吊。

白居易的诗,在他在世之时已广泛流传,影响极大,日本、朝鲜、越南等国人民也竞相传写。他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其诗语言通俗,相传老妪也能听懂。所写《秦中吟》《新乐府》中的不少诗篇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等均为后世千秋传诵。




0
0
标签: 历史 人物 诗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