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人物集

北宋哲学家 程颢 程颐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5-12 人气:5722

image.png

故事一:


程颢(1032-1085年),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字伯淳。祖籍中山(今河北省正定县),后徙居洛阳。学者称明道先生。曾受学于周敦颐,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

程颢嘉祐中进士。曾任县(今陕西省户县)、上元县(今江苏省江宁县)主簿。1068-1078年)初,由吕公著荐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神宗数次召见,程颢言以求贤育才正心之道。后程颢不愿取民脂媚于上而退居洛阳,参与司马光、文彦博、吕公著等人反对新法的运动。哲宗时召为宗正丞,未行而卒。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年),赠谥纯公。淳祐元年(2141年)封河南伯,从祀孔子庙庭。

程颢资智过人,充养有道;和粹之气,盎于面背。门人交友相从数十年,辨异端,辟邪说,扬圣人之道,在洛阳讲学10余年,弟子有如坐春风之喻。程颢提出仁为本天者理也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二程全书》)的例题认为知识、真理的来源,在于人的心中,当处便认取,更不可外求。为学以识仁为主,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知信皆仁也,识得此理,须以诚敬存之。程颢把看作宇宙的本原,一切事物的基础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哲学体系。著作有《定性书》、《识仁篇》。

颐(1033-1107年)字正汉,北宋哲学家、教育家。学者称伊川先生。与兄程颢同受学于周敦颐,同为北宋理学的奠基者,世称二程

哲宗初,经司马光、吕公著共荐诏为西京国子监教授,不久,召为秘书省校书郎,擢崇政殿说书。每进讲,色甚壮,继以讽谏。后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辞官退居洛阳。颐于书无所不读,通四书达六经。平生诲人不倦,故学者多出其门,渊源所渐,多为名士。嘉定十三年(1220年),赠谥正公。淳祐元年(241年),封伊阳伯,从祀孔子庙庭

其学以穷理为主,认为天下之物皆能穷,只是一理一物之理即万物之理”,此理在天为命,在人为姓。主张以涵养须用敬,进学在致仕的修养方法,反躬内求,去提人欲,悟得天理,获得知识。提出随时变易,乃常道也消长相因,天之理也,肯定事物运动的普遍性、水恒性,承认事物的矛盾是生生之本,是事物变化的根源。但在论述社会等级关系时认为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当也,矛盾双方不能转化,为封建名教纲常辨护,认为寡妇再嫁大逆不道。认为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

程颐与兄程颢共同建立了一套比较完整的客观唯心哲学体系,其学说后为朱熹所继承和发展,世称程朱学派。著作有《易传》、《颜子所好何学论》等。后人将颢、颐所著《遗书》、《文集》、《经书》等编入《二程全书》中。


故事二:

 

程颢、程颐,是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是北宋理学的奠基人,世人称之为“二程”。他们在洛阳继承周敦颐和邵雍的哲学观点,并融合佛教、道教内容,创立了一套系统的代表儒家思想的唯心主义哲学理论,并在此讲学传道,后世称之为“洛学”或“伊洛理学”。理学不但是两宋三百多年的支配思想,也是其后中国封建社会的理论基础,对中国历史、社会、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二程、周敦颐、张载、邵雍五人,同被朱熹列为理学学派的创始人,称为“北宋五子”。今洛阳市周公庙附近有五贤街,即为纪念他们而命名。

程颢、程颐兄弟生于湖北黄陂,父亲程珦于宋嘉祐元年(1056),将其祖茔迁于洛阳。崇宁三年(1104)始定居于今嵩县田湖镇程村。

程颢(1032-1085),字伯淳,号明道,世称明道先生。他在嘉祐年间考中进士,曾任主簿、县令等职。熙宁初,升为太子中允、监察御史里行。曾在洛阳讲学十余年。神宗皇帝得知此人后,多次召见,以寻求治国之策。王安石变法之时,他支持司马光等人反对新法。哲宗时任其为宗正丞,尚未赴任而卒,享年54岁。后追赠纯公,封河南伯。

程颐(1033-1107),字正叔,号伊川,世称伊川先生。他一生淡泊名利,一心著书立说、讲学传道。17岁就上书仁宗皇帝,以倡导自己的学说24岁就在东京相国寺等地讲学;同年又进入全国最高学府太学授业解惑,并写出《颜子所好学论》这篇著名的文章。程颐除在中原讲学外,还远到河北、四川、陕西等地巡访名士,注说《易经》。元丰五年(1082)回到洛阳,在文彦博的资助下,在今伊川县鸣皋镇购得一处千亩庄园,创立“伊皋书院”(后更名为伊川书院),以此作为著述讲学的基地。二程创办书院,广招门生,传道授业,弟子遍及全国四十多个府、州、县。远在福建、浙江、江西的学子也纷纷慕名而来,拜师求学。

二程弟子众多,闽学宗师杨时、游酢是二程的得意弟子。哲宗元祐八年(1093),杨时、游酢千里迢迢来到洛阳程宅,见程颐闭目养神,二人不想惊动老师,恭立于门外等候。时逢大雪,待程颐发现之时,门外积雪盈尺。比喻尊师重教的典故“程门立雪”就来源于此。

元祐初年(1086),程颐被召任西京国子监教授、崇政殿说书等职。大观元年(1107)病卒,享年75岁,追赠正公,封伊阳伯,朝廷在其故里建庙立祠。明代景泰皇帝(明代宗)册立程颐十六代嫡孙为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土,还不惜动用嵩县、永宁(今洛宁)、宜阳三县之力,按照山东曲阜颜子祠的规模扩建程祠,诏封程村为“二程故里”。道光四年(1824),河南巡抚程祖洛奉旨再修程祠,豫西十县百姓出钱出力,耗白银4400余两。光绪二十七年(1901)九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游洛阳龙门,特派洛阳知县陆尔爽为程祠敬送匾额。

为纪念程颢、程颐两位“洛学”开创者,明正德十五年(1520),在洛阳(指今洛阳老城)西关也建有二程祠。

二程墓位于伊川县城西白虎山下,占地四十余亩。墓地西北隅有“品”字形三冢,上为二程之父程珦墓,左为程颢墓,右为程颐墓,墓前均立有墓碑。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