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人物集

北宋诗人 陈与义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5-12 人气:983

image.png

故事一:


陈与义(1090-1138年),字去非,号简斋,北宋西京洛阳人。儿时能做文章,徵宗政和三年(1113年)应试,登上舍甲科,被授以开德府教授,后迁太学博士、符宝郎等职,不久被贬监陈留酒税。金兵攻陷开封后,避乱南下,辗转于襄阳、长沙、衡阳之间。高宗绍兴元年(1131年)夏,陈与义抵陪都绍兴,迁中书舍人,兼掌内制,后又拜吏部侍郎,以徵猷殿直学士任湖州知州。绍兴六年(1136年)拜翰林学士,知制诰。绍兴七年(1137年)任参知政事。这一年陈与义随高宗到建康,绍兴八年(1138年)回到京师临安,提举临安洞霄宫,十一月卒。

陈与义擅长写诗,尊崇杜甫,亦推重苏轼、黄庭坚、陈师道,其诗属南宋江西派,为该派三宗之一。诗的内容偏重于表现个人生活和流连往昔之情。南渡之后,经历了战乱之苦,诗风有所改变,内容多反映社会现实,多伤时哀乱之作,悲壮苍凉。亦能词。著有《简斋集》1卷、《文集》20


故事二:

 

陈与义(1090-1138),字去非,号简斋,洛阳人。宋末所称江西诗派“一祖三宗”,“一祖”为杜甫,“三宗”即指黄庭坚、陈师道和陈与义。陈与义南渡后,诗风有明显变化,由清新明净变为沉郁悲壮。著有《简斋集》《无居词》,现存诗六百余首、词十八首,是江西诗派后期一位著名的诗人。

陈与义出身官宦之家。徽宗政和三年(1113),陈与义以太学上舍甲科,授开德府教授,累迁太学博士。金兵南侵,流亡至临安(今杭州),召为兵部员外郎、翰林学士、知制诰,后官至参知政事。绍兴八年(1138),病逝于湖州(治今浙江吴兴),年仅49岁。

南渡前,陈与义的生活比较安定,其诗作大多是抒写平时的闲情逸致和怀才不遇的愤懑。到了北宋后期,二帝被掳,胡马窥边,陈与义在兵荒马乱中,亲眼看到两京沦陷,无数家乡父老举家南迁。面对“主忧臣辱”的社会现实与亡国之痛、漂泊之苦,他的作品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他在《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中写道:“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回忆在洛阳时与好友们的宴游之情,众多有识有为之士,聚会于原唐时名相裴度在洛阳城南的别墅午桥庄,皎洁、幽致的月色,桥下流水载着月波悠然而去,多么富有诗情画意。再看看眼前兵荒马乱的现实,作者抒发的是一种忧国怀乡之情。通首词中,没有一个华丽辞藻,没有一处用典,更无艰涩隐晦之词,简直如一幅白描山水画。

陈与义痛恨金兵南侵,不满高宗的逃跑主义,感叹国中无人。他在《牡丹》诗中说:“一自边尘入汉关,十年伊洛路漫漫。青墩溪畔龙钟客,独立东风看牡丹。”该诗作于绍兴六年(1136),恰好距靖康元年(1126)金兵攻陷东京开封十年。由于此时诗人早衰多病,在困境中自然想到盛植牡丹的故地洛阳,因而不胜感慨。《邓州西轩书事》其六中写道:“杨刘相倾建中乱不待白首今同归。只今将相须廉蔺,五月并门未解围。”用唐德宗年间杨炎和刘晏互相倾轧致乱,遭到诛戮的历史教训,来告诚那些争夺私利的朝臣希望他们以国事为重,像廉颇、蔺相如那样,团结起来,共同对敌。

陈与义还非常崇敬和热爱那些忠勇坚贞的爱国志士。资政殿大学士、京城四壁守御使刘韐,靖康二年(1127),坚贞不屈,自缢而死。十年后,陈与义追怀往事,写下“一代名超古,千年泪染衣”的诗句,来悼念和颂扬这位大义凛然的英雄。

陈与义对动荡社会的感触颇深,诗风渐趋慷慨激昂,“已上少陵坛”从思想内容、艺术风格都颇具杜甫遗风。《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中说,陈与义的诗,“感时抚事,慷慨激越,寄托遥深,乃往往突过古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