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洛水》在“(洛水)又东,过洛阳县南,伊水从西来注之”一句后,注有“亦洛神宓妃之所在也。”《经》文中的洛阳县,指的是洛阳县衙,《水经注》的作者,是北魏时的学者郦道元。北魏时偃师县被省撤,西半部划属洛阳县,县衙设在今首阳山镇保庄村一带。洛阳县衙南边的洛河段即今义井村处的地带。这就是说,“洛神宓妃所在”地,是那时的伊河汇入洛河处,在今首阳山镇义井村附近的洛河里。
《水经注》的作者郦道元在伊洛会流处,注写了650字,其中有好几则神话故事,其中的洛神宓妃,被曹植写进了《洛神赋》,是我国古代文人写美女的绝篇。
曹植,字子建,是曹操的第三个儿子、曹丕的弟弟。他自幼聪明好学,10岁时就诵读诗论赋数万言,能言出为论,下笔成章,以才华为其父赏识,曾数次想立他为太子。后因他任性而行,饮酒不节,使曹操改变了主意。曹操死后,他处于曹丕和曹睿父子百般刁难的恶劣环境中,在颠沛流离的生活中才清醒地正视了现实,潜心于文学,终成建安文学作家中的代表人物之一,历来深受人们推崇。曹植的文学贡献,主要在诗歌方面。现存诗作80多首,多为五言,对我国五言诗的发展颇有贡献,他早年歌咏偃师的诗是《送应氏诗二首》中的第一首,共16句:“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这首诗是建安十六年(211年),曹植随其父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洛阳时登上城北邙山的高处(今偃师邙岭刘坡村南的冯王山),俯瞰被董卓烧毁的洛阳城的残破景象,联想饱经战乱的人民的悲惨生活,恻然伤怀,写成的记实怀古诗歌,是他前期作品中反映人民生活的少数作品里的佳作。
黄初四年(223年),曹植和弟兄曹彪、曹彰一同进京朝见曹丕。曹丕猜忌弟弟曹彰勇猛刚强,趁在他母亲卞太后处下围棋的机会,把毒药放进枣蒂里,他自己拣没放毒的吃。曹彰没有察觉,就把有毒、没毒的混着吃,吃后不久,就被毒死了。曹彰在洛阳不明不白地死去,只剩下曹植和曹彪,限期返回封地。路上被“护送”他们的官吏监视,限制他们不许同行同宿。这些都使曹植无比气愤,就写了一首《赠白马王彪》的诗赠给曹彪。这首诗共七章,第一章从对京城的留恋写起,开头就写到了偃师:“谒帝承明庐,逝将归旧疆。清晨发皇邑,日夕过首阳。伊洛广且深,欲济川无梁。”还有“大谷(即大谷关)何寥廓,山树郁苍苍”等句,都是借偃师的风物,来寄发他的情思的。
在曹植的辞赋作品中,《洛神赋》是比较著名的。这篇赋以神话中关于宓妃的故事为基础,通过作者的构想,塑造出洛神这个美女的形象,借助对于她的容貌的描写,刻划人物的纯洁和多情的性格,使人感到非常真切。《赋》中写道:“余从京域(指汉魏洛阳故城),言归东藩,背伊阙,越轘辕,经通谷(即大谷),陵景山(今白云岭,位于顾县镇与缑氏镇结合处)。日既西倾,车殆马烦。尔及税驾乎蘅皋,秣驷乎芝田,容与乎阳林,流眄乎洛川。于是精移神骇,忽焉思散。俯则未察,仰以殊观。睹一丽人(指宓妃),于岩之畔……”《赋》中首段里写的轘辕、通谷、景山,都是偃师的地名,说明他对传说中的洛神宓妃就住在偃师的伊河和洛河的交汇处深信不疑,也说明《洛神赋》就是在偃师构思,或者在偃师写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