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涧河流到缑氏村与花寨村之间的一段,昔时叫造纸河,是因为东汉时的宦官蔡伦,在这条河边改进了造纸术,这段河遂被后人命名为造纸河的。
中华文明五千年,许多重要人物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蔡伦改进造纸术就是中国对世界文明的一大贡献。蔡伦,字敬仲,桂阳(郡治今为湖南耒阳市)人,明帝时来到洛阳入宫为宦官,章帝时任小黄门(皇帝身边低微的侍从官),和帝时为中常侍(掌管传达诏令、管理文书的宦官,权力很大),曾任主管制造御用器物的尚方令,负责监制兵刃及宫廷御用器物。因他制造的器物精良,发明甚多,元初元年(114年),被邓太后封为龙亭侯,因改进造纸术而流芳千古。
我国古代的书,最早是用刀在龟甲或兽骨上刻成的,其文字叫甲骨文。以后在削制成的竹、木片上刻或写,这种用来作书写材料的竹木片叫简。一篇文章、一部书,要用很多竹(木)简刻写,然后用绳子或皮条串起来,叫做“册”或“编”。用竹简编写成的书,体积很大,也很笨重,往往要用人抬车拉。战国时学者惠施,旅行时带的书籍(木牍、竹简)就装满了5车,成语“学富五车”即源于此。汉武帝时,文人东方朔写了一个奏折,用竹简3000多片写成,由两个人抬着呈给了皇帝,汉武帝又用了3个月时间才将它看完。皇帝的诏书和政府的文告,重要的刻写在玉石上,叫做“玉册”,一般的则用笔墨写在绢帛上,游牧民族的君王诏书,也有写在皮张上的,体积小而轻,便于携带和保存。这种用作书写材料的绢帛叫纸。用绢帛写成的书可以卷起来,一部长篇巨制,可分别卷成若干卷,后人就用“卷”来称谓多卷本书籍的次第。但是,绢帛的价格昂贵,除皇帝和宫廷外,其它人使用的很少。
继甲骨、竹帛之后的书写材料是麻质纸,相传是东汉的蔡伦发明的。蔡伦因“发明”造纸术,被人们称颂了一千多年。但是,近代的历史研究与考古发现,却改写了这一历史记载。事实上,造纸术早在西汉就已经有了。《汉书·孝成赵皇后传》中有“箧中有裹药二枚,赫蹄书”句。应劭注曰:“赫蹄,薄小纸也”。这是我国关于纸的最早记载。1933年新疆罗布卓尔汉代烽燧遗址中发现了一片麻纸残片,同时出土的还有公元前49年(黄龙元年)的木简。因此断定它是西汉的纸。1957年5月,在陕西省西安市东郊灞桥的一座西汉墓中,出土了一批文物,其中有一批长宽不足10厘米的古纸残片,质地细薄匀称,制作技术相当成熟,经显微分析化验,断定它是不晚于汉武帝时期的文物,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植物纤维纸,被定名为灞桥纸,同时确认这种纸具有我国早期麻纸的原始结构要素。这说明,我国劳动人民早在西汉时就已摸索到用更为廉价易得的麻头旧布等植物原料造纸的新工艺。近几年,在居延汉代遗址中又出土了两片纸,较大的一片,色泽白而净,质地薄而匀,一面平整,一面起毛,质地细密坚韧,经分析确定为公元前52年(甘露二年)的产物。另一片纸为暗黄色,似粗麻纸,含有麻筋、线头和碎麻布块,较稀疏,鉴定为公元前43年前的产物。
这些考古发现,说明纸的发明创造,最迟在西汉前期。但西汉时的纸为压制纸,厚而粗糙,使用也很不普便,帛绢竹木简还是主要的书写工具,考古发现西汉大量竹木简和帛书就说明了这个问题。《人民日报》1994年1月25日第11版发表了一篇题为《又闻绝响:改写历史的考古新发现》的文章,又公布两则这样的材料:1986年,考古工作者在甘肃省天水县的放马滩,发掘了一座西汉文景时期的墓葬,棺内死者的胸部放置有一张纸质地图,用细而黑的线条画着山川、河流、道路等符号。图纸是用植物的纤维制成,质薄而软,表面光滑平整,出土时为黄色,以后褪变为浅灰间黄色。绘制这张地图的纸,与此前发现的“灞桥纸”,以及在居延、扶风、敦煌烽燧发现的粗糙的纸相比,纸质更细致,年代更早,是世界上迄今为止考古发现最早的古纸标本。1990年,考古工作者又在甘肃省敦煌市与安西县之间一个叫吊吊水的地方,发掘出一座汉代邮驿遗址,旧名悬泉置,出土15000多枚简牍与2650多件其它遗物。遗物中有帛书、绢和数量可观的麻纤维纸,其中4张纸上用墨写有文字。还有边缘清晰的整张麻纸出土。经考古专家科学鉴定,这批出土的文物,是西汉宣帝、元帝时的遗物。这两处考古发现表明,麻纸至迟在西汉初期就有了,到了宣帝、元帝时,麻纸除在内地和竹木简、绢帛同时使用外,还通过邮驿成批地运往边远地区使用,麻纸的生产批量和使用范围已相当可观,充分说明我国发明造纸术的时间,不是蔡伦所处的东汉中期,而是西汉初期。
今天的考古发现,把我国造纸术发明时间向前推了300来年。这个准确的答案,是值得庆幸的事。不仅当代人,连长眠了一千八、九百年的蔡伦也应当为此高兴。同时,我们也不应因此而冷落蔡伦,因为蔡伦以前的麻质纸粗糙,使用也不普便。若不是这样,东方朔也不用把奏折写在竹简上,用人抬进宫去,献给汉武帝了。蔡伦总结了用麻质纤维造纸的经验,在这个基础上用树皮、麻头、破布、旧渔网造出了更好的纸。蔡伦虽不是造纸术的发明者,却是造纸技术的重要改进者,在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其功绩都是不可磨灭的。
蔡伦以前的纸是用麻头捣烂后压制成的,工艺简单,原料单一,纸的颜料黄暗,产量少,社会上使用的也少。蔡伦经过很多次试验,终于成功地改进了造纸术。他把含有纤维的树皮、破布、烂麻、旧渔网等物洗净,加入石灰蒸熟后捣烂。这些纤维经腐蚀、漂白、柔化后,入池加水搅动,待重物沉淀后成为纸浆,再把细而密的竹帘平放入池,等帘框上布有薄而均匀的浆水时,将帘框平端出来,滤水哂干,揭下来就成为形状齐一、厚薄均匀、洁白光滑的纸。蔡伦把这种造纸术详细总结后,借用朝廷的力量,在各地推广,使民间也有了造纸作坊。由于这种造纸法原料来源多,价格便宜,由作坊专业生产,产量和质量都有很大提高,书写、装订、携带方便,社会上就普遍使用起来。人们为了表扬蔡伦的贡献,称颂他的功劳,便把这种纸称作“蔡伦纸”。
蔡伦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树皮。因为东汉时人们的衣料主要是麻布,贵族官僚穿丝绸,麻料有限,破布和旧渔网也不多。所以,蔡伦造纸的原料,主要是树皮。古籍中记载,蔡伦通过皇帝向各地征求造纸原料,会稽剡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一带)有个名叫知白的人,带着楮树皮进京送给蔡伦鉴定。蔡伦看见这种可用来造纸的树皮,高兴极了,连称“真良材也”,立即刮切、浸渍、捞制,造出了上等白纸。蔡伦夸奖知白说:“文明之化,其在君也”。蔡伦把知白推荐给皇帝,受到了皇帝的宠待,说:“恨相得之晚。”嘉奖了知白,破例封知白为秘书省万字令,不久又提升为待制。
纸作为我国的四大发明,后来也传到了国外,促进了世界文化的进步。它首先传到朝鲜,公元610年由朝鲜的县征和尚再传入日本。唐天宝十年(751年)中国与大食(阿拉伯)发生战争,唐大将高仙芝统率的3万大军败于恒罗斯(今塔什干东北),被大食俘虏去的士兵,除能织绫绢的工匠、金银匠、画匠外,还有几个会造纸的中国工人,他们把造纸术带给了阿拉伯人。之后又传到了欧洲、非洲以至全世界。今天,现代造纸工业虽已改用机械打浆和抄纸,但它的基本原理还是与中国旧法相同。造纸原料十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腊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过的破布和树皮等材料。
蔡伦是东汉和帝(刘肇)至安帝(刘)时的宦官,只能在京城内外活动。偃师是东汉的京城所在地,蔡伦造纸也是在偃师一带进行。如今缑氏镇的造纸河,就是蔡伦造纸留下的地名。今天,当我们称呼这个地名,使用着各种纸张时,就会很自然地对蔡伦和他以前的造纸工匠们,怀有深深的敬意。因为他们发明、改进的造纸术,为中国和世界传播文化科学技术做出了不朽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