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历史文化

汉魏洛阳故城遗址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6-01 人气:831

image.png

汉魏故城,是指我国东汉、曹魏、西晋、北魏诸代的都城,故址位于今洛阳市以东约15千米处,北依邙山,南逾洛水,故城城垣断断续续逶迤在伊洛平原上,依稀能够看出故城内城遗址的宏伟轮廓。

这座故城历史之悠久,内涵之丰富,在我国古代都城遗址中是颇为少见的。早在西周时期这里已出现了一座规模可观的城址,可视为此城建城之始。东周建都王城,周敬王曾迁都于此,谓之成周。秦时封吕不韦为洛阳十万户侯,并以此城为三川郡郡治,再次扩建此城,从而奠定了两汉洛阳城的规模。之后东汉、曹魏、西晋、北魏四代皆以此城为都数百年,并相继扩大规模。以上四代都城,后称汉魏洛阳故城。534年,由于北魏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加剧而导致政权分裂,形成东、西魏分立,并相继迁都邺城和长安。古都洛阳城渐渐破败,至唐贞观年间最终废弃。在累计长达500多年的时间内,汉魏洛阳城一直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世界范围内第一流的大城市。如北魏时洛阳有10.9万户,约60万人口,这在当时的世界上是少有的。

有关古文献记载,东汉、曹魏、西晋时的洛阳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为地三百顷一十二亩有三十六步”,古人称之为“九六城”。新中国成立以来考古调查表明,该故城遗址为一个不规则的南北长方形,城墙皆为夯土修筑,东垣残长3895米,西垣残长4290米,北垣全长3700南垣为洛水冲毁。残垣高度一般为1~2米,最高处5~7米,整个城周长约14千米,与古文献记载相吻合。全城共有12座城门,现已发现10座,其中东垣3座,西垣5座,北垣2座,城门结构形制已大体搞清。

宫城遗址位于故城内中北部偏西处,其平面为一规整的南北长方形,南北长约1400米,东西宽660米,占故城总面积的十分之一,是都城里最重要的中心区域。在南垣处,发现了宫城正门阊阖门遗址,该门形制独特,即带有双阙的都城宫城正门,这是目前国内考古发掘中时代最早的,其独特的门阙建筑形制也为以往考古资料所未见,具有重要价值。宫城西部是殿堂区域,发现了“金銮殿”基址,即北魏太极殿基址。宫城东部发现有椭圆形水池处和夯土台基四座。宫城西北部发现了一处圆形建筑基址,即北魏清署殿基址。整个宫城内宫殿建筑数量多、规模大,气势宏伟

在故址西北角,今孟津县翟泉村一带,发现了著名的金墉城遗址。这里有三座小城毗邻,平面呈“目”字形,南北长1048米,东西宽250米,城外有河水环流痕迹,城址内有夯筑台基。地势高亢而险要,城垣宽厚而坚实。该城为魏明帝曹叡所建,曹魏、西晋、北魏时,常作为幽禁废主弃后之地隋末,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曾占据此城,“钲鼓之声,闻于东都(指隋唐洛阳城)”。至今当地群众仍称汉魏故城为“李密城”,即据此而来。

根据大量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北魏时增修的外郭城范围也已查清,其范围“东西二十里,南北二十里”,东垣为纵穿今偃师市后张村、白村的南北线,西垣为今洛阳市洛龙区分金沟村西的南北一线(曲曲折折,不成直线)北垣为今孟津县上屯村、半个寨村南东西一线,未发现南垣。而东汉、曹魏西晋时的洛阳城就成了内城,并从而形成外郭城、内城、宫城的平面布局。

此外,经过几十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汉魏洛阳城址内发现许多重要的建筑遗存,典型遗址有永宁寺塔基、灵台、明堂、辟雍、太学等,并相继出土了一批价值连城的珍贵文物,如泥塑佛像、汉石经、辟雍碑等,为世人所关注

汉魏洛阳故城,在我国城市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它不仅对后世国内城市如隋唐洛阳城、长安城有明显影响,而且也影响了如日本等邻国都城的规划建设。通过对故城遗址的发掘和研究,对探讨我国古代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军事等都有重大意义。1961年,国务院公布其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46月,汉魏洛阳故城之内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image.png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