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历史文化

东汉太学遗址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6-01 人气:3039

image.png

东汉太学位于东汉国都洛阳城南、开阳门外御道东,“去宫八里”。其遗址在今洛阳市伊滨区佃庄镇太学村一带。

太学始创于光武帝建武五年(29),其后屡加扩修。建武二十七年(51),建造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至汉顺帝时达到空前规模,“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后汉书》);汉质帝时,太学学生多达3万余人

曹魏、西晋立国后,均曾重兴太学。晋武帝咸宁四年(278),太学再度繁荣,“东越于海,西及流沙,并时集至,万有余人”。其中还有四名学生来自遥远的西域(今新疆一带),名字分别叫朱乔尚建(姓朱,名乔,字尚建。以下三人均同此式)、王迈世光、隗景大卿、隗元君凯。

由考古勘察可知,太学遗址范围宏大,为南北长方形,长220米,宽150米,四周有围墙,其内布列一座座长数十米的房屋。新中国成立前后,这里曾出土大量的石经残块。有学者认为,太学遗址有两部分,另一部分在上述遗址西南约100米处,为东西长方形,长200米,宽约100米,附近曾发现石经碎片。

东汉熹平四年(175),蔡邕等主持订正儒学经籍文字,经汉灵帝许可,由蔡邕等人以隶体丹书刻成石碑46块,立于太学讲堂前东侧。碑石骈罗相接,以瓦屋覆之,四面设栏障,南面开门,河南尹设吏卒专门管理。石经内容包括《尚书》《周易》《春秋》《公羊传》《鲁诗》《仪礼》《论语》等七种经文,史称“熹平石经”“汉石经”“一体石经”或“一字石经”。这实际上成了我国最早的官定儒家经本。蔡邕是东汉著名的书法家,尤善隶书,熹平石经是东汉书法艺术的总结和最高峰。石经立起后,前往观览摹写者众多,出现“车乘日千余辆,填塞街陌”的盛况。

曹魏正始二年(241),又在太学讲堂前西侧立石碑28块,传为嵇康、卫觊、邯郸淳等所书,史称“正始石经”“魏石经”。因它的每个字均用古文、小篆、隶书三种字体书写,故也称“三体石经”或“三字石经”。内容包括《尚书》《春秋》两部古文经和《左传》(非全部)等。

在太学传授儒经的教官称博士,学生称博士弟子。教学内容为儒家经典,教学方法包括博士讲授、以较早入学的学生教授后来入学的学生、自修以及类似现在的“大班上大课”等。东汉时不少著名的经学大师在太学执教,位大师常教授众多学生。太学生十分尊重师长,师长过世后,学生往往要服丧三年,即使远在外地的学生,也要长途跋涉赶来奔丧。

东汉太学是当时的最高学府、“国立大学”,其规模之大、师生之多层次之高,均为当时世界仅见。它早于摩洛哥的加鲁因大学(创立于859年)、埃及的艾资哈尔大学(创立于970年)八九百年,应是世界上有迹可寻的最早的国立大学、最早的研究生院。

image.png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