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历史文化

永宁寺遗址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6-02 人气:1174

北魏时期,统治阶级极力推崇佛教,倡导佛法,以至于长江以北地区的佛寺多达3万余所。国都洛阳是当时弘扬佛法、进行宗教活动的最大中心,城内外共有佛寺1367所。在这些寺院当中,有一座规模最宏伟、建筑最豪华的皇家寺院,建造在白马寺东南大约1.5千米的地方,这就是在我国佛教史上和古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的北魏永宁寺。

北魏熙平元年(516),孝明帝元诩即位,他的母亲灵太后“临朝称制,总揽万机”,操纵着北魏的国家实权。在当时王公贵族争相崇佛的狂潮中,灵太后创建永宁寺。她把寺院的地址选在繁华的洛阳城内,北距宫城前门仅一里之隔。开工之日,灵太后亲率文武群臣“表基立刹”,表现了她对创修这座佛寺的重视。

从有关资料的记载中可知,永宁寺的规模要比今天的白马寺大三分之二以上,内有僧房楼观计1000多间。在寺院内的北部有一座很大的佛殿,形制就如皇宫的正殿“太极殿”,除供有1.8丈高的金像1尊外,还有中等高度的金像10尊,绣珠像3尊,金织成像5尊,玉像2尊,其“作工奇巧,冠于当世”(《洛阳伽蓝记》)。当时外国献来的佛经、佛像,也都保存或陈展在永宁寺。在永宁寺的中心,还建有一座极为辉煌壮观的九层木塔。而这座木塔完全可以说是我国古代建筑史上木结构建筑的精华之作。

关于永宁寺木塔的高度,各种文献的记载很不一致。《洛阳伽蓝记》称高“一千尺”,《水经注》称高“四十九丈”,《魏书》称高“四十余丈”。参照新中国成立后对该塔塔基考古发掘的资料,可信《水经注》所称高“四十九丈”的记载是正确的。北魏时的49丈,折合为今天的尺度约为136.71米。像这样高的木塔,在我国古建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今天,永宁寺以及永宁寺木塔早已不复存在了。北魏永熙三年(534)二月,永宁寺木塔为雷电所击着火,初从第八层烧起,很快就蔓延成了熊熊大火。当时,洛阳城男女老少齐来观火,还有三个和尚当场投火而死,悲哀之声,震动京城内外。面对着漫天大火,孝武帝元脩虽然调派了1000名羽林军前往扑救,但仍然无济于事。大火一直烧了3个月,还有火苗沿着木柱烧入地下,直到一年之后还有烟气

新中国成立以后,文物考古工作者对永宁寺木塔基座遗址进行了勘察发掘,取得了可喜的收获。由发掘得知,永宁寺木塔原来建筑在一座大约有100米见方的夯土基础之上。本塔基座为正方形,长、宽各40米左右,高2.2内为夯土,以青石四周镶包,从外面看,好像一座青石台基。木塔之底层由124根方柱构成,分作5圈排列,组成方形的柱网。其中第五圈,即最外圈为“檐柱”,每面10根,4面共40根,这与古代文献所说的“面有九间”相符合。“檐柱”之间,筑有土墙,墙厚1.1米,外涂朱红,内施彩绘。墙里墙外都铺有坚硬的白灰地面。在考古勘察中,根据墙及白灰地面的现状,也找到了“三门六窗”的位置。在第四圈“明柱”以内,均以土坯垒砌,形成土坯与木柱混合砌成的实心体。实心体面阔20米。在它的东、南、西三面壁上,各砌有五个弧形龛。另外,从发掘推断,登塔的木梯应设在木塔的北面,这是符合永宁寺木塔整个建筑结构要求的。

在勘察发掘的过程中,还出土了一批精美的泥塑佛像,为研究美术史雕塑史提供了极为难得的实物资料,引起了美术界、文物界的极大重视。

永宁寺是北魏时期一座具有代表性的佛寺,它的建筑形制、布局和结构都具有我国早期佛寺的特点。北魏水宁寺雄辩地说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和建筑大师们无与伦比的卓越技艺和智慧才华。可以想象,如果“殚土木之功,穷造形之巧”(《洛阳伽蓝记》)的洛阳永宁寺现在还保存在人间,那一定会令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叹为观止。

image.png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