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历史文化

含嘉仓遗址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6-03 人气:1461

image.png

含嘉仓是隋唐两代用以储存粮食的大型国家仓库,始建于隋大业元年(605)。据《隋书·炀帝纪》等记载,隋炀帝继位后,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便于运送各地贡献,不惜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营建了东都洛阳城,开修了大运河,并在宫城东北角之外、圆璧城和曜仪城东面、东城北面修建了含嘉仓。

在隋末农民战争中,李密曾占据了洛阳城外的洛口仓和回洛仓,很快造成洛阳城内严重缺粮。王世充不得不用大批布帛向李密换取粮食。唐朝初年,李世民围洛阳数月,城中乏食,终被攻破。唐朝统治者吸取了历史的教训,占领东都后立刻扩建并大规模使用含嘉仓,规定凡洛阳以东的租米都集中储存在含嘉仓中。这些租米除保证东都洛阳的粮食供应外,大部分还要被转运到长安。含嘉仓于是成了当时全国最大的粮仓。唐代后期,由于洛阳在“安史之乱”中遭到严重破坏,含嘉仓也不可避免地随之衰落了。五代时期的连年兵燹又使含嘉仓遭到了进一步的破坏,到北宋时期仅有少量仓窖继续使用,北宋以后含嘉仓被彻底废弃

含嘉仓遗址位于今洛阳市老城区的西北部,南临老城北墙。1969年发现,1971年进行发掘,结果表明,该遗址主要由城墙、道路、仓窖和管理区等部分组成。仓城平面为倾斜的长方形,南北长710米,东西宽612米。城墙为夯筑而成,宽16米左右。从墙的范围得知,仓城的总面积约为43万平方米。仓城的东北部和南部为粮窖区,已探出近300座仓窖。

仓城四面各有一座城门,南为含嘉门,北为德猷门,西为仓中门,东为仓东门。四门中已发掘了北面的德猷门。德猷门是含嘉仓的输出门户,粮食由此门而出。仓城内有12米宽的东西大道和10米宽的南北大道各一条,这是进出粮食的主要通道。道路两侧便是排列密集的仓窖区。仓窖东西成排、南北成行,秩序井然。一般为行距6~8米,间距3~5米。按其排列顺序推测,总数当可达400座以上。

含嘉仓的储粮方法是采用我国传统的地下储存法。每一个仓窖就是一座巨大的地下粮库。窖口均为圆形或椭圆形,它是从地面先向下挖一个口大底小的缸形土窖,口径一般为10~16米,深7~9米。窖壁和窖底都加工得十分平整光滑,然后对窖底进行夯实加固,最后还要进行防潮处理。防潮处理的第一步是大火烘烤,窖底和窖壁往往被烤成红色。接着在窖底和接近窖底的窖壁上涂抹一层1~2厘米厚的由红烧土碎块、碎炭渣、烘窖燃烧后的灰烬等调和而成的防潮层。外面再依次铺设木板、草和糠,有的在糠的外面还铺有苇席或蒲席。粮食装满后,先用席掩盖,席上垫一层50厘米厚的谷糠,糠上再盖席,最后用黄土密封成上小下大的圆锥形土堆。有说法称,在粮窖封土后,在上栽植树木,可依树叶颜色的变化来判断粮食保存的情况。

含嘉仓城的西北部,是仓城内官员们办公的地方,面积达6万多平方米。含嘉仓遗址出土的文物十分丰富,其中最重要的是一种上有墨书或阴刻文字的方砖,称为“刻铭砖”,记载着仓窖的位置、编号,储粮的数量、品种、来源,负责官吏的姓名、职务及入窖日期等多方面内容,它是在粮食装满后放置在仓窖内,以供查验的。另外在仓窖密封之后还要在窖外立一块与刻铭砖内容相同的牌子,作为标记。

据刻铭砖记载,含嘉仓每窖少者可贮粮六七万石,多者达10万石以上。另据载,唐玄宗天宝八载(749),全国大型官仓的贮粮数为1265万多石含嘉仓则贮有583万多石,几近全国官仓贮粮的一半。

刻铭砖所记载的粮食来源地有苏州、楚州、滁州、冀州、陆州、邢州、濮州、沧州、魏州等11个州。粮食品种,以粟和大米最多,这和《通典·食货》中的记载是一致的。其中位于原洛阳铁路分局车辆段东部的160号窖内至今仍存有约50万斤粟。这些在地下埋藏了千余年的粮食如今虽已全部炭化,变成了黑色或棕色,但仍颗粒完整,米糠分明,经化验证明,尚含有50%的有机物。

image.png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