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历史文化

北魏皇陵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6-07 人气:1767

image.png

太和十七年(493),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历经孝文、宣武、孝明、孝庄、节闵、孝武六帝,计42年,在洛阳留下了辉煌的印记,如龙门石窟、汉魏故城遗址、永宁寺塔遗址等。

《魏书》记载:魏孝文帝“及迁洛阳,乃自表瀍西以为山园之所”,太和二十三年(499),一生征战、积劳成疾的孝文帝死后葬于长陵。如今在邙山之上孟津县朝阳镇官庄村的公路旁,有大小两个相距百米的墓冢,有墓碑标识为“魏孝文帝陵”,当地人称“大小冢”,乃是魏孝文帝长陵和文昭皇
后陵。1946年因文昭皇太后山陵志出土,据志“祢高祖长陵之右”的记载,长陵位置得以确定。勘探发现,长陵陵园东西长440米,南北宽390米,总面积17万余平方米,并发现了围墙、大门、壕沟及建筑基址、排水设施等。曾经辉煌的帝陵,如今荒冢野草,时有访古客前来凭吊这位文治武功兼备的少数民族皇帝。

由长陵向南约5千米的邙山镇冢头村,是魏孝文帝和文昭皇后之子北魏宣武帝元恪之墓,即景陵,现已成为洛阳古代艺术博物馆的一部分。

景陵墓冢直径105~110米,现存高度24米,用黄土夯筑而成。墓葬形制与结构基本完整,是一座坐北朝南的砖室墓,由墓道、前甬道、后甬道墓室四部分组成,平面略呈“甲”字形。墓道系由原地面直接下挖而成,全部为墓冢所覆盖,其水平长度为40.6米,南段为土壁,北段为砖壁。前甬道南接砖壁墓道,拱券顶,券高3.78米,地面铺石;后甬道位于墓葬中轴线上,连接前甬道和墓室,平面呈纵长方形,拱券顶。石门安装在后甬道北端,或者说是嵌于墓室南壁中部,由门楣、门额、立颊、门下坎、门扇等青石构件组成。墓室位于后甬道之北,青条砖筑砌,平面近方形,原铺有石板,墓顶作四角攒尖式,高9.36米。墓室西部有长3.86米、宽2.2米、高0.16米的石棺床。整个墓室结构严密,十分坚固,游人可以由墓道进入墓室参观。

孝庄帝元子攸,与魏宣武帝是堂兄弟,在位三年,被缢于晋阳,年24岁。普泰元年(531)冬,葬于静陵。今邙山镇上寨村南,有一土冢高约15米,直径约40米,冢前曾出土两件石翁仲。有研究者认为应是静陵。

在洛阳市东北郊西山岭头村南,为宣武帝之子孝明帝元诩之定陵。孝明帝在位14年,武泰元年(528)二月,被其母胡太后毒死于显阳殿,年仅19

邙山北魏帝陵区4位北魏皇帝的陵墓,与东汉皇陵葬制非常接近,是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实证。

image.png

0
0
标签: 景点 北魏皇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