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洛阳市出发东南行,翻过偃师、登封交界处的九曲“十八盘”,便到了登封少林寺。嵩山在古代是洛都的京畿属地,十八盘附近是古代的轅辕关所在地,轅辕关是嵩岳太室山和少室山相连之处,有“二室回合,八谷潺湲”之胜。
少林寺院坐落在中岳少室山北麓五乳峰下。前有天然屏障,后有奇峰护卫,是苍松翠柏掩映之中的一座天下名刹。民间有“古刹中州数少林”“少林胜迹冠中州”的说法。清代《说嵩》称:“少林者,少室之林也。”这便是少林寺名称的由来。
北魏太和二十年(496),孝文帝敕建少林寺,供博通经法的印度高僧跋陀落迹传教。时至北魏孝昌三年(527)“西土(印度)二十八祖”菩提达摩东渡至南朝,因与梁武帝见解多不相同,遂北上洛阳,到少林寺修禅。迄今少林寺僧徒还盛传达摩“一苇渡江”的故事。元代雕刻的“一苇渡江”画像石,现仍竖在寺内。达摩在寺北半山腰的石洞里九年,“面壁而坐,终日默然,人莫之测”,所以人称该洞为达摩洞。相传洞内石壁上,影印了达摩坐禅的形象。因达摩和原先集居嵩岳的禅僧一样,“凿仙窟以居禅,辟生阶以通术”,传授禅法,少林寺随之逐渐扩大,僧徒日益增多,也就名重一时。达摩被尊为中国佛教禅宗的初祖,少林禅寺也成为禅宗的“祖庭”,下传五代至慧能,皆衣钵相授。
禅宗不主张用文字传教,而采用“壁观”的办法,面壁静坐,使心如壁立,不偏不倚。达摩及其门徒为解久坐造成的筋肉困倦,精神萎靡,并防止、抵御毒蛇、猛兽的侵袭,就模仿虎跃、猴攀、鸟飞、蛇行等动作,以活动肢体。久而久之,便形成一套“心意拳”。后来又经历代僧众演练、综合、接纳和充实,形成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少林武术,尤以少林拳最负盛名。
北周武帝灭佛,北方寺像尽毁。少林僧徒流离失散。静帝即位,将“少林寺”改名“陟岵寺”。唐《少林寺碑》说:“大象中,初复佛像及天尊像,乃于两京(长安、洛阳)各立一寺,因孝思所置,以陟岵为名。其洛中陟岵,即此寺也。”杨坚代周,建立隋朝,“惟此寺名,特令仍旧”。隋文帝并特赐少林寺柏谷坞屯田100顷,专供寺僧食用资费。自此,少林寺佛业渐隆。但隋“大业之末……此寺为山贼所劫,僧徒拒之,贼遂纵火焚塔院,院中众宇,倏焉同灭”。
至唐,秦王李世民讨伐在洛阳割据称雄的王世充时,曾得到少林武僧的助力,立功僧昙宗等13人被嘉奖封爵,并赐田40顷,还准许少林寺养兵五百。今少林寺碑林的《太宗文皇帝御书》碑,记载此事。唐太宗贞观年间,在明禅师主持下,增建了重层佛塔和宝殿。高宗、武则天在位之时,洛阳改名神都,嵩岳也改称神岳,少林寺成为他们经常驾临游幸的地方。唐高宗在临终前的永淳二年(683),最后一次驾幸少林寺。武则天在《大唐天后御制诗书》碑中说:“从驾幸少林寺,睹先妃(杨氏)营建之所”“犹未毕功”,就派遣她的侄子武三思“赍金绢等物,往彼就师”“即务修营”“终此功德”。至武则天独揽朝政的垂拱年间,又修建了塔院和上方普光堂。唐玄宗开元十一年(723),名僧、天文学家一行(俗名张遂),奉敕于寺内建造“梵天宫殿”,雕工精湛,“使之悬日月光华”。虽又经唐武宗灭佛,但禅宗仍兴旺不衰,“海内灵岳,莫如嵩少”。唐宋年间,少林寺拥有土地一万四千余亩,寺基五百四十亩,楼台殿阁凡五千四十八间,僧徒达两千余人。宋雍熙年间所藏佛经凡九千五百余卷,驰名中外,称“天下第一名刹”。
元末农民大起义,红巾军曾到过少林,殿宇佛像大都遭毁坏。明初《重装佛像碑》说:“至正之末,天下板荡。海内名刹,焚毁殆尽,祖庭(少林寺)仅存其半,殿中佛像,则刮金破背,疑中有物。”
明代对少林寺殿宇楼阁屡加修葺,使之“楼殿金碧,掩映林峦间”。嘉靖年间,因寺僧抗倭和镇压农民起义有功,又两度大规模整修,重建初祖庵大殿。至万历年间,还增修毗卢阁(千佛殿),彩绘五百罗汉朝毗卢壁画。明末,因寺僧参与镇压农民起义,因而遭到起义军沉重打击。至清初,寺内仍是“荆棘蔽矣,藤萝塞户,无人居者数年”。
从清康熙到道光的近200年间,少林寺又不断修整重建。康熙、乾隆皇帝还都题写了匾额楹联。
明末清初,少林寺曾发生两次火灾,但最大的一次发生在民国17年(1928)。河南军阀樊钟秀盘踞少林寺常住院,军阀石友三从十八盘炮击少林寺,炮弹击中殿堂,熊熊大火燃烧40余天。又一说是石友三攻进少林寺,盛怒之下,纵兵放火,烧毁了天王殿、大雄殿、法堂(藏经阁)、钟鼓二楼、阎王龙王二殿、紧那罗殿、六祖殿、香积厨、库房、东西禅堂以及明代铜版藏经和达摩面壁影石等。
现在的少林寺主体建筑群包括常住院、塔林、初祖庵、二祖庵等。常住院前后7进,地势依次升高。山门额悬康熙御书“少林寺”匾。山门内甬道两侧碑林,除唐太宗、武则天两碑外,还有唐代崔琪撰文《灵运禅师塔铭》、北宋米芾书《第一山》刻石、元代赵孟书丹的《少林禅师裕公碑》、日本僧人邵元撰文的《息安禅师行实之碑》和明代董其昌书丹的《道公禅师碑铭》等名碑。再进,依次为天王殿、大雄殿和法堂遗址。近年国家拨款对天王殿、大雄殿、紧那罗殿、东西禅堂等建筑物重建复原。继续前行,可见方丈室、立雪亭、佛祖殿和最后的毗卢阁。乾隆皇帝游祭中岳庙,途经少林寺,当晚以方丈室为行宫。立雪亭是二祖慧可尝侍达摩,断臂佛前,雪深过膝而不去,终于得受“衣钵法器”之处。毗卢阁是寺内现存最大的佛殿,乾隆十四年(1749)曾经重修,但壁画仍为原貌。该殿东西两厢配殿,左为白衣殿,右为地藏殿。前者供奉白衣大士像,壁面彩绘《十三和尚救唐王》和《紧那罗王御红巾》壁画,当为清代作品;后者供奉地藏王,彩绘壁画《文殊骑青狮》和《普贤骑白象》,该配殿早年倒圮,现又照原样重建。
少林寺常住院中部西侧为塔院,大约始建于隋代,唐宋加以整修。现院内有北宋元祐二年(1087)建立的东西并列双塔。少林寺围墙西有甘露台遗址,相传为跋陀译经处,因天降甘露而得名。从甘露台西北行2里许,双涧环抱、松柏交映处为初祖庵,大殿为宋代建筑,保存完好。初祖庵后边,沿山经北上五乳峰,有在明代“默玄处”石坊后面开凿的石洞,深6米余,有石像4尊,这便是达摩洞。在寺西南8里,少室三十六峰之一的钵盂峰上,有二祖庵,与初祖庵南北遥遥相望,相传慧可断臂后在此养伤。庵南有养臂台。又传庵前有泉,为慧可用锡杖所开,因名“卓锡泉”。庵中有四井,“水皆清冽,相去咫尺,水味各别”,村人称之为“苦、辣、酸、甜四眼井”。寺西少溪河北岸为塔林,它占地面积约21000多平方米,建有唐、宋、元、明、清历代古墓塔230余座。该塔林基本上以砖塔为主,它与山东长清灵岩寺的石塔林,是目前已知国内最大的两座塔林。
随着旅游事业的发展,以及影片《少林寺》的轰动效应,以少林寺、中岳庙为核心的中岳嵩山旅游区每年都接待大量中外游人。昔日贫困落后的登封县城,也旧貌换新颜,成为一座融风景名胜与现代化街衢建筑为一体的旅游名城。2006年3月,俄罗斯总统普京访华期间专程来到少林寺游览,观看武僧表演,再次在海内外引起轰动,再加上《风中少林》《禅宗音乐大典》等大型剧目以及一年一度的世界传统武术节,极大地提升了少林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推动了中原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