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洛阳市东郊唐寺门村子的中央,有一座创建于唐代的古代佛寺——古唐寺。它背靠洛水,面望邙山,寺门北向,和多数坐北朝南的中国佛寺截然不同,颇为少见。
古唐寺原有5重大殿,其中现存的4重大殿,曾名为山门殿、观音殿、白衣殿、立佛殿,大体保存完好。最后一重大殿,即第五殿,俗称“后大殿”,原是最宏伟壮观的一座大殿,可惜已在“文化大革命”中被拆毁。
5座大殿内,原来保存有很多佛像和壁画,但在新中国成立前,已全被国民党军队一九六师砸毁。有幸残存下来的一些零星壁画,又在“文化大革命”期间被多次涂盖。历代保存下来的古碑刻,现仅存9方。另有一个雕刻精美的莲花佛座,从形制和风格上看,应是唐代遗物。
据有关资料记载,在唐代洛阳教义坊,原有武则天母亲之馆邸,后改称太原寺,又徙于积德坊。武则天称帝后,改作大福先寺。另有资料记载说,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洛阳城东5里塔湾,建成了福先寺,又名塔寺。据清代乾隆年间的《洛阳县志》记载,福先寺在东郊,俗名“塔寺”,唐武后时建。塔湾,就是今天的塔湾村,积德坊是唐洛阳城上东门内大道南侧东数第一坊,两者的位置是吻合的。后至明代熹宗天启年间(1621-1627),由于洛河泛滥,将福先寺冲没,其中留下了部分遗物。附近一带居民,将这些遗物北迁数里,重新修起了寺院。到了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洛阳人王善信,又一次修缮寺院。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古唐寺,则是在1922年再次重修后保留下来的。山门匾额上所刻的“古唐寺”三字,就是最后这一次重修时,由吴佩孚的参谋长张佑民手书的。村民们环寺而居,村名“唐寺门”。
在今日古唐寺山门的西侧,原竖立有一方古代的碑石。由于长时间的风剥雨蚀,大部分字迹巳经漫漶而无法辨认。所幸的是,碑文开头“重修塔寺碑记永垂不朽”十个字还能看清楚。它说明所谓古唐寺,实际上就是塔寺。另外,清代嘉庆二十四年(1819)的石碑,碑文上刻有这样几句话:“郡东数里有福先寺,门临大道,乃行人息肩所也。”这些都证明,古唐寺就是赫赫有名的唐代大福先寺!
大福先寺曾对中日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尤其是佛教活动方面的友好交往,起过重大作用。早在北魏孝明帝正光三年(522),司马达东渡大海,在日本安家落户,以制鞍为职业,他在日本设立草堂供置佛像,他的儿子、女儿都削发出家。这样,佛教开始由中国传入日本。在以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佛教便一直是联结中日友谊的一条纽带。
唐武则天长寿二年(693),北印度僧人阿你真那来到洛阳,曾先后在唐东都佛授记寺、天宫寺、大福先寺等翻译佛经。716年,中印度僧人善无畏来华,也曾在大福先寺翻译佛经,并由唐代著名天文学家、僧人一行进行笔录。又据《全唐文》所说,一代女皇武则天还亲自为大福先寺撰写过浮图碑文,由此可见唐代的大福先寺的地位确实非常重要。
唐玄宗开元二十一年(733),日本国的僧人荣睿和普照二人肩负着访请名僧大德的重任,随第九批日本遣唐使渡海来华学习。当时正住在洛阳的唐玄宗,即敕令二位日本僧人在大福先寺禅居,并由当时大福先寺的住持僧人定宾大师给他二人授戒。
开元二十四年(736),荣睿、普照邀请大福先寺僧人道璿去日本国弘法传戒。和道璿大师同舟赴日本国的,还有住在大福先寺的印度和尚普提仙那。道璿是普寂大师的门人,普寂则是中国禅宗北宗鼻祖神秀大师的弟子。故道璿虽称“律师”,实偏于禅宗,他后来成为日本禅宗的第二代传人。而同行的印度和尚普提仙那,则曾为日本奈良东大寺里的大佛开光。也有人说,道璿携带《华严经》章疏到达日本,弘扬“华严”兼传戒律,是日本华严宗的第一代传人。
荣睿、普照尽管已请了道璿大师到日本去,但仍感到不能尽意。他二人又不辞劳苦,千里迢迢抵达扬州,专程拜请扬州大明寺鉴真大师。鉴真在当时佛教界地位很高,人们称赞他是“独秀无伦,道俗归心,仰为授戒大师”。自玄宗天宝二年(743)起,这位受人尊敬的律宗大师,六渡风涛,出生入死,直至双目失明,依然毫不动摇,终于在12年后到达日本,实现了他东渡弘法的夙愿。早先已到达日本的福先寺僧人道璿、印度和尚普提仙那等,都亲自到东大寺慰问。鉴真一行,以及先期到达的道璿等,把高度发达的盛唐文化艺术,如雕塑、绘画、书法、建筑、医药知识,还有大批珍贵的书籍、文物等带到了日本。鉴真在日本生活了10年,为中日友好作出了重大贡献。他在当时日本的政治中心奈良生活,在日本皇家首刹东大寺设坛授戒。据统计,仅日本国皇帝、皇后、公卿大臣受戒者就有400多人。鉴真亲自设计、亲自领导,在奈良创建的唐招提寺,成为日本最早的律宗寺院。从此以后,日本律仪渐渐严整,师资相传。
鉴真在出国前后的几十年中,度徒授戒共计4万多人。在他的弟子中,有不少人被誉为“超群拔萃,为世师范者”,其中有35个是“翘楚一方”的著名弟子。洛阳大福先寺里的名僧灵祐,便是其35个弟子中的一个。
荣睿、普照是学问僧,他们为弘法传戒,为中日友好,付出了重大代价。荣睿离开东都大福先寺以后,在随鉴真大师第五次东渡的过程中,不幸在端州(今广东肇庆)龙兴寺去世。普照先后在中国20年,求法拜师,费尽心血。他离开大福先寺到达大明寺后,参与鉴真东渡。6次登舟,5次失败,但他毫不灰心。他曾4次造船,甚至一度落入大海!参与鉴真东渡的人,前后共计200多人,历经12年,自始至终,东渡成功终达日本者,仅有鉴真、普照、思托三个人!在鉴真东渡过程中,普照的贡献是巨大的。他把植树绿化城市的方法带回了日本。所以,日本《本朝高僧传》赞扬普照说:“自古至今,大唐留学生,普照第一。”
古唐寺(大福先寺),从创建到今天已有1000多年。它曾几兴几衰,而且中间还有一次因洪水而导致的寺址迁移,但它毕竟还存在于邙山、洛水之间,这实在是一件令人庆幸的事。
1993年,洛阳的信众筹资重修古唐寺,更名为福先寺,先后修复、重建了山门殿(弥勒殿)、万佛殿、廊房等。
从2010年起,古唐寺经过多年重修,成为洛阳市重要的佛教活动场所。寺院坐南朝北,东西宽44.5米,南北长120米,占地面积8亩。在中轴线上分布4座大殿,依次为天王殿(山门殿)、圆觉殿、万佛殿、圆通宝殿。
天王殿门额书“大福先寺”四字,殿内正中供奉弥勒佛,两侧为韦驮和伽蓝菩萨,殿内两侧供四大天王。殿外,东西两侧为方形钟、鼓楼。第二座圆觉殿,佛坛上供释迦牟尼佛和迦叶、阿难,两侧供十二圆觉菩萨像。第三座万佛殿,殿外左右各一宝鼎,殿内神坛上供奉观音菩萨,殿内四壁置有“万佛像”。第四座圆通宝殿,正中供奉正法明如来像,两侧为观音菩萨的三十二应化身像。中轴线东西两侧为厢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