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历史文化

洞真观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6-21 人气:2098

image.png

洞真观位于新安县城西南17.5千米处的烂柯山麓铁门镇玉梅村。新安八景之一的烂柯胜迹,即泛指这一带的王乔仙洞与洞真观。

据元代碑记和有关资料记载,道观建筑始建于宋、金时期,有千年之久。洞真观分为两区(古称上、下两院),洞庙一体,南为洞窟区,北为建筑区,原占地面积80余亩,现存面积约6000方米。洞窟区山体为石灰岩质,石置水中可吸水、润石自升,俗称上水石。洞窟凿于断崖处,现存五窟,最大的即真人王乔仙洞。据传有樵夫王质,入山砍柴,因观道人对弈,不觉时迁。局终返视,斧柯已烂,故名烂柯山。王质后在烂柯山修道,王乔洞(之转声)即为王质修行处。洞口处狭小,中后部较宽,面积约30平方米,顶高4米。洞口嵌有石碑一通,上刻烂柯山真人王乔仙洞,嗣教玄逸子书,尾署大元大德五年岁次辛丑十一月下旬有一日口口王乔仙洞兼下院洞真观住持纯和子孙道先等立石。洞口内东侧镶嵌元大德年间敕保道观的皇帝圣旨碑,碑文阴刻八思巴文,并有皇帝印玺,体现出当时元代道教的盛兴和帝王崇仙遵道的信仰,同时也展现出王乔洞丰富的文化内涵和道教名观的地位。洞口上方熔岩下垂,刚劲古朴,颇如枯树悬挂,若石似树。

洞真观为元大德年间敕建,建筑区面积约3000平方米,观前有戏台,现仅存遗址,整个建筑分为三进,前为山门,入内为三清殿,二进为官厅、王母殿,三进为玉皇殿,两侧为道房。洞真观最主要的建筑为三清殿,平面呈长方形,坐北朝南,东西长14.95米,南北宽11.1米。大殿坐北向南,面阔5间,进深3间,木结构,单层歇山顶,两面坡琉璃瓦覆盖,脊饰陶兽及半浮雕牡丹挑檐下一斗二拱,结构紧凑,组合繁缛。在大殿梁架上绘有龙、云纹等各种图案,壁间尚存壁画23幅,轮廓清楚、内容丰富,有宗教故事、山水、人物、花鸟等,典雅庄重,使整个大殿显得更加富丽堂皇。此殿原供老子重耳,后世曾多次重修。殿侧三官殿、王母殿,均为清代重修。殿后有官厅,专供接待公卿官宦之用。三清殿西南,存有碑刻达百余块。殿旁有甘泉一眼,曰香珠泉。东有迎春花藤,西有首乌竹园,泉水自三清殿底泛出,随四季气候而变化:春温、夏凉、秋爽、冬暖。旧时三月三庙会,当地人逢会都携瓶带罐,争贮泉水,返与家人共品甘露。据当地老人回忆,洞真观在民国初年香火甚盛为全县寺观之首。观内设有僧官,凡是辖境僧道,均由该观僧官委派,并按季向观内纳贡物。

观内有古柏五株,苍劲挺拔。现存历代碑刻60余方,青石质,多为修醮重建、名人题记、皇帝圣旨碑等,史料及艺术价值颇高。官宦、游人、诗豪尽兴泼墨,记载了昔日洞真观的美景和道教故事等,属重要的人文景观。

烂柯胜迹,原有十大景色:一扒头王樵,二曰树倒成石,三曰神碑透灵,四曰柏树顶缸,五曰老柏抱楸,六曰槐柏搭桥,七曰古柏钟声,八曰东荆西枣,九曰火烧柏心,十曰玉梅弄琴。各个景色,据民间相传,皆有奇闻。尽管时代变迁,古物碑碣难得保全,但十景中尚有前三景留芳烂柯。故凡到铁门千唐志斋游赏者,亦多乐于赴烂柯山一游。

洞真观(烂柯胜迹),以其独特的内涵和自然形态成为古时新安八景之首,它与另外的七大胜景,已构成一组新安名胜,受到历代帝王和王公贵族的重视,受到民众的崇敬和喜爱,拜谒游览者四季如潮,香火旺盛,海内外信徒游客如织,纷至沓来。


0
0
标签: 景点 洞真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