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历史文化

周公庙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6-21 人气:2076

image.png

周公庙位于洛阳市老城西关外,西临定鼎南路,南靠豫通街,占地68亩,是为纪念西周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洛邑营建者周公而修建的享祠庙宇,是我国三大周公庙之一,也是洛阳市现存的较好的明清古建筑群。200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辟为周公庙博物馆对广大群众开放。

周公姓姬名旦,为周文王之子、武王之弟,因为其采邑在周,又为公爵,故称周公。文王死后,他全力协助武王伐纣灭商,建立了西周王朝,并迁九鼎于洛阳。武王驾崩,成王年幼继位。为了巩固新生的政权,周公履天子之籍,听天下之断,积极辅佐成王摄政理国达8年之久。其间,周公协调内部分歧,亲率大军东征,一举平定了商贵族武庚等人的叛乱,稳定了周初的统治。继承武王的遗志,他与召公一起在洛水之滨营建洛邑成周,又迁殷顽民于成周,派重兵常年镇守,以加强西周对东方的统治。政权稳定后,他又大力推行分封制,创立了一套较为完备的典章制度,史称制礼作乐,这对我国后世的政治、文化、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因此,周公曾被历代统治者追封为周元公”“元圣”“元圣文宪王等,并为其广立祠庙,以示纪念和敬重。

洛阳周公庙草创于隋末唐初,王世充与李密在洛阳激战,王世充建周公庙每次出战,都要到庙内祈祷。此后周公庙历代增修、重建和改建,逐渐形成规模,香火旺盛,闻名遐迩。据《河南府志》等记载,唐代时贞观年间和开元年间都曾予以重修。明代嘉靖四年(1525)在旧址上重建,万历四十七年(1619)及此后的清代康熙、乾隆、光绪时期,多次重修,大体保存旧制。

周公庙建筑群由大殿、二殿、三殿及两侧的厢房组成。元圣殿遗址,位于主殿定鼎堂之前,据史料记载,其为重檐三开间明代建筑,殿内供奉元圣周公像。左立磨兜坚(金人,铭其背曰慎勿言。现立金人为2015年新铸),右设欹器(盛水器,取虚则欹,中则正,满则覆之意)。该建筑早已毁弃,但石柱础、基石及石鼓、石狮犹存,附近还存有石龟趺坐、碑首等文物。

大殿即定鼎堂。定鼎堂系周公庙主殿,为明代建筑,后经多次重修,大体保存旧制。民国23年(1934)国民党元老戴季陶所题定鼎堂三字匾额高悬于门额之上。殿堂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式,青筒瓦覆面,配以彩绘,威仪堂皇。殿内供奉有周公与其弟召公、毕公及世子伯禽、君陈五尊塑像。伯禽像乃明代塑造,泥胎彩绘,弥足珍贵,1991年清理主殿时于壁龛内发现。殿内墙壁上绘有反映周公主要功绩的彩绘壁画,殿外墙壁上镶嵌有石刻周公解梦碑计19块,殿前广场东侧有台胞所立《台湾省台中市赖罗傅宗亲访祖团暨中原赖氏宗亲联谊会周公庙祭祖纪念碑》一通,上书追本溯源,根在河洛

礼乐堂为二殿,原名会忠祠,系清代增建。面阔3间,进深2间,硬山式,青筒瓦覆面。殿内正中塑周公像,东侧为西周早期分封的诸侯群像,西侧陈设石磐、编钟等乐器,再现了当年周公制礼作乐的场面。

后殿即三殿,现称先祖堂,清代建筑。乾隆五十五年(1790),洛阳知县龚松林主持修葺。1998年文物部门进行了整体落架大修,面阔3间,进深2间,外设走廊,硬山式,青瓦覆面,庄重气派。殿内正中供奉周公像,四周陈列主要介绍周公后裔姓氏的发展演变过程。

三殿前东、西两侧为各面阔5间的硬山式厢房,已经修缮,原陈列有商都西亳复原模型、东周王城复原模型和汉魏洛阳故城复原模型,现辟为周公营建洛邑专题展室。

应天门东阙遗址原在周公庙院内西部,现为复建应天门,已重新规划,新建周公庙西墙,将其隔置墙外。应天门系隋唐东都城宫城之正门,建于隋炀帝大业元年(605),时称则天门,有东、西两阙,平面为字型。李世民攻占东都洛阳后,因其太过奢华而以火焚之。唐初重建,至睿宗李旦时,因避其母讳改为应天门,而沿用至今。应天门与长安承天门一样尊崇,为隋唐王朝举行重大国事活动之场所。史载,隋炀帝曾登临听政;武则天御则天楼,赦天下,以唐为周,改元;唐玄宗在应天门上接见日本国第八次遣唐使等。应天门有两重观,上写紫微观,左右阙中间以廊庑相连,其建筑形式直接影响到北宋汴梁的丹凤门和明清北京故宫的午门,在中国都城建筑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199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工作站对应天门东阙遗址进行了考古发掘,接着国家及省文物管理部门拨出大量专款对其做了保护性修复,复原了墩台。今东阙周围散水石和夯土等古代遗迹清晰可见。


0
0
标签: 景点 周公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