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蒲编,削竹简,彼无书,且知勉;头悬梁,锥刺股,彼不教,自勤苦”,耳熟能详的《三字经》中刻苦勤学的典故,其主角一位是东汉时入洛阳太学读书的孙敬,一位是东周时期“挂六国相印”的纵横家苏秦。
《太平御览》卷三六三引《汉书》说:“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后为当世大儒。”《文选》注引晋代《楚国先贤传》说,孙敬到洛阳,在太学附近一小屋安置其母,然后入学,“编杨柳简以为经”,“孙敬入学,闭户牖,精力过人,太学谓曰闭户生。入市,市人相语:闭户生来。不忍欺也”,其闭门读书之刻苦,当时不仅闻名太学,连洛阳市井都被其感动了。
记录战国时期群雄并起,问鼎中原,谋臣策士穿梭各国、指点山河、纵横捭阖之历史风云的《战国策》载:“(苏秦)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史记·苏秦列传》载:“苏秦者,东周雒阳人也。东事师于齐,而习之于鬼谷先生。”今洛阳李楼乡太平庄,据说就是苏秦的故里——东周洛阳乘轩里,相传村南有“苏家冢”,曾出土唐代武德八年(625)萧瑀所立“武安君六国丞相苏公墓”碑。《洛阳伽蓝记》里也有关于洛阳“苏秦宅”及汉魏故城“孝义里”有苏秦冢的记载,附近“张苏寨”内有一被当地人称为“苏秦冢”的大冢。唐代诗人贾岛诗“沙埋古篆折碑文,六国兴亡事系君,今日凄凉无处说,乱山秋尽有寒云”(《经苏秦墓》),记录途经洛阳凭吊苏秦墓之事。另在今新安、巩义也有苏秦的墓冢。
传说苏秦少时即有“走马观碑,目识群羊”之“神”慧,后来游说列国,更是展示出过人的胆识、权谋和机敏善辩,最终促成六国“从(纵)合而并力”,共同抵御强秦,使“秦兵不敢窥函谷关十五年”。苏秦也权倾一时,“为从(纵)约长,并相六国”,“佩六国相印”,出入各国,左右时局,可谓“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
苏秦初出茅庐之时,则是“出游数岁,大困而归。兄弟嫂妹妻妾窃皆笑之,曰:‘周人之俗,治产业,力工商,逐什二以为务。今子释本而事口舌,困,不亦宜乎!’”(《史记·苏秦列传》)怀才不遇,困顿窘迫,被家人嘲笑为不务正业。《战国策》记载了“苏秦始将连横”之时的落拓狼狈:“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弊,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屩,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犁(黧)黑,状有归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然叹曰:‘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
遭遇如此挫折冷遇和困窘羞辱,苏秦“惭,自伤,乃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知耻而后勇,越加发愤,甚至“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可见,苏秦能在纷乱的战国立下不世功业,并非仅凭口舌之利或是权术欺诈,而是有过人的胆识和意志,能处乱不惊,能在逆境中坚持,并“有大志”,有“彼不教,自勤苦”的积极进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