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债台高筑”这一成语源自东周的最后一位天子周赧王。公元前256年,国力日益强盛,不断吞并诸侯、扩张势力的秦国,大举进攻韩国,很快夺取了韩国的阳城、负黍(均在今河南登封市一带),逼近周王城(今洛阳王城公园一带)。此时,楚国派遣的使者向惊慌失措的周赧王献计,以周天子的名义,号召六国共同讨伐强秦。于是,周赧王起草诏令,分发六国,约定时间集中兵力攻秦。可是,因当时周天子国库空虚,只好向富商大贾借债来筹集军费,许诺以灭秦后的战利品来偿还,并付利息。到了约定日期,周赧王通过举债募集的六千人马,到达集合之地——伊阙(今龙门)。六国除楚、燕二国外,诸国并未按约定出兵,想借周天子名义鼓动诸侯以削弱秦国力量的楚国,也放弃了协助周天子攻秦的计划,人马各自散去。后来,秦国派大军打进周王城,周赧王降秦,被赶到伊阙南边的新城。众债主赶到新城向赧王讨债,已是穷途末路的周天子就只好逃进一处筑在高台上的驿馆内躲债,这处高台就被称为“逃债台”“避债台”,在后人看来,周天子对此是深为羞“赧”的吧。
《汉书·诸侯王表》载其事曰:
昔周监于二代,三圣制法,立爵五等,封国八百,同姓五十有余。周公、康叔建于鲁、卫,各数百里;太公于齐,亦五侯九伯之地。《诗》载其制曰:“介人惟藩,大师惟垣。大邦惟屏,大宗惟翰。怀德惟宁,宗子惟城。毋俾城坏,毋独斯畏。”所以亲亲贤贤,褒表功德,关诸盛衰,深根固本,为不可拔者也。故盛则周、邵相其治,致刑错;衰则五伯(霸)扶其弱,与共守。自幽、平之后,日以陵夷,至乎厄䧢河洛之间,分为二周,有逃责(债)之台,被窃之言。然天下谓之共主,强大弗之敢倾。历载八百余年,数极德尽,既于王赧,降为庶人,用天年终。号位已绝于天下,尚犹枝叶相持,莫得居其虚位,海内无主,三十余年。
在班固看来,诸侯应为国家稳固的屏障,辅佐天子推行德政、维护天下安宁,虽然周赧王“债台高筑”,国家破产,但以武力、权谋称霸的诸侯终不能取其“虚位”而代之,以至于三十余年“海内无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