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逵(30-101)是“洛阳才子”贾谊的九世孙,东汉著名的古文经学者。父贾徽,曾从西汉著名学者刘歆、涂恽等人学习古经学,并写有《左氏条例》二十一篇。在父亲的影响下,贾逵在孩提时代就能背诵一些儒家经典,年岁稍长时,便被送到京都洛阳的太学(今洛阳市伊滨区佃庄乡太学村附近)攻读经书。
西汉初年,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五经博士,这些经书因用当时通行的文字隶书书写,故称“今文经”。汉成帝时,刘歆在整理国家图书馆藏书时,发现了《春秋左氏传》《尚书》《毛诗》等用秦以前的以古文字篆书书写的儒家著作,称为“古文经”。后逐渐形成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两大学派,两派之间矛盾很大,但今文经始终处于主导地位。贾逵在太学期间,不仅熟读了今文经典,而且对古文经也作了深入的研究,并写出了自己的学习心得集《解诂》五十一篇。汉永平中(66年前后),贾逵将自己的作品呈献给汉明帝,引起明帝的重视,随即封他为“郎”,同东汉大史学家、文学家班固一道任校秘书一职,以备顾问。
76年,汉章帝刘炟即位,他倡导儒家学说,特别喜欢古文经的一些著作,于是下诏让贾逵在东汉皇宫的北宫白虎观和南宫云台解释经典。贾逵投其所好,把《春秋左氏传》与谶纬之学统一起来,把汉家刘氏王朝说成是帝尧的后代,从而迎合了东汉王朝的政治需要。贾逵不仅因此得到了赏赐,而且获准在专攻《春秋公羊传》的太学生中挑选20名高才生改授古文经的《春秋左氏传》,《说文解字》的作者许慎就是其得意门生之一。建初八年(83),汉章帝下诏,抨击今文经支离破碎,“去圣弥远”,令今文经的名家大师推荐自己的高才生,改学古文经。贾逵还与今文经学家进行辩论,进一步提高了古文经的地位。在贾逵的努力下,古文经最终取代了今文经的地位。贾逵一生著书很多,儒家以其为宗,号为“通儒”,他的学说也被尊为“贾学”。永元三年(91),汉和帝任其为中郎将,后提升为侍中,成为皇帝的心腹之臣。
除了儒学,贾逵在天文历法方面也有重大贡献。汉代儒家普遍对天文历法感兴趣,并有所造诣。这不仅有政治方面的原因,也与儒家讲究“天人合一”有着密切关系,英国著名的中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重视儒家对古代科学发展的重要作用,明确提出:“天文和历法一直是‘正统’的儒家之学。”贾逵参与修订的东汉《四分历》,比以往各家的历法都有显著的进步。根据《后汉书·律历志》中的“贾逵论历”记载,贾逵在天文学上的贡献可归纳为三点:一是明确否定了冬至日在牵牛初度的说法,为后来岁差(冬至点逐渐西移)的发现做了准备;二是主张用黄道坐标测算日月运行的轨道,认为以赤道坐标测算会出现误差;三是明确指出日月运行速度有缓疾。这些重要发现均为后人所证实。
东汉永元十三年(101),72岁高龄的贾逵与世长辞。他一生读书、写书、教书,为儒家学说的发展耗尽了自己的全部精力。贾逵有关解释儒家观点的著作长达百万字以上,另著有诗、颂、诔、书等九篇,为发展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作出了可贵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