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汝南郡召陵县万岁里(今河南漯河召陵区许庄)人,东汉时期著名的经学家、训诂学家、文字学家。他自幼博览群书,才识过人,曾任汝南郡功曹,后被举为孝廉,调入京师,跟随贾逵学习古文经学,官至太尉南阁祭酒。许慎在洛阳期间,收集小篆、古文(战国文字)、籀文(西周文字,即大篆)共9353个字,逐一按形体、声韵、训诂进行简要的解说,撰成了中国第一部系统地分析字形、考究字源的字书——《说文解字》。
东汉时期,正是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争论最为激烈的时代。今文经学家解说经书多臆造妄想,解注文字,纯粹是主观的想法,缺乏客观科学的依据。为提高古文经地位,纠正今文经学家的妄说,首先须弄准文字的结构、语音及其含义。许慎认为先有文字而后才有“五经”,“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说文解字叙》)。因此,许慎除了硏究小篆、古文、篆文,还兼学“六书(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并根据“六书”的规则硏究造字的规律,这些都为他编著《说文解字》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刻苦钻研,东汉永元十二年(100),他完成了《说文解字》的初稿。自此,许慎声誉鹊起,名满洛阳。
永初四年(110),汉安帝下诏选拔诸儒和博士,校订皇家图书馆东观的藏书。由于许慎通晓诸子百家著作,精通天文地理,被安帝选中。许慎还经常给中宫近臣传授经典,中常侍孟生、李喜等人均拜许慎为师,一代儒宗马融,对许慎也敬重有加,推崇备至。许慎对待学术问题非常执着,也非常认真。有记载说,许慎对“窦”字进行解释时,居然丝毫不避窦太后的名讳,将“窦”字解释为“洞”,并进一步将“狗窦”解释为“狗洞”。这一下惹怒了权倾朝野的窦太后,将许慎贬去官职,遣回原籍。从此许慎致力于《说文解字》的审定,终于在121年完成定稿,遂让其子许冲将书稿进献朝廷。
许慎通过对文字全面系统的整理和硏究来“以究万源”,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不仅在今天,即使在将来,大凡研究语言文字学、古文献者,也都离不了《说文解字》这本书。而且凡涉及古代历史、哲学等,都需要从《说文解字》中寻找科学的线索和答案。《说文解字》总结了东汉文字学的研究成果,保存了古代汉字的形、音、义。研究《说文解字》,不仅有助于辨认甲骨文,而且也是解读诸子百家经典的桥梁。据说在1926年时,只有郭沫若一人读懂了甲骨文,而这正是因为他对《说文解字》作了深入的学习研究。
在《说文解字》中,许慎首创了部首检字法,晋代的《字林》,明代的《字记》,清代的《康熙字典》以及今天的《辞海》《现代汉语词典》等书籍,都沿用了这一方法。许慎在洛阳完成的《说文解字》是我国古代汉语史上的一座丰碑。1985年,有关方面为纪念这位为古代汉语作出杰出贡献的伟大学者,特在洛阳图书馆门前敬塑了许慎像。
《说文解字》对世界影响也很大,日本、美国、瑞典都有专门研究该书的学者,日本还专门成立有《说文解字》研究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