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高僧义净,是我国佛教史上一位可与法显、玄奘比肩的西行求法高僧、旅行家,也是我国佛教四大译经家之一。
义净(635-713),俗姓张,字文明,唐代齐州(今山东济南)人(另有唐中宗《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和《宋高僧传》卷一《唐京兆大荐福寺义净传》等作“范阳人”,即今北京城西南人)。义净15岁时便“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立志游访西域。唐高宗咸享二年(671),即玄奘大师圆寂后的第七年,37岁的义净在将赴龚州(今广西平南)上任的州官冯孝诠的资助下,启程西游天竺。
初至番禺(今广州),有数十人愿意同行,及将登船,“余皆退罢”,义净则不避艰险,“唯与晋州小僧善行(义净弟子)同去”。后经海路,“似山之涛横海”“如云之浪滔天”,行近20天到达室利佛逝国(今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停留6个月,再经末罗瑜(今苏门达腊占碑一带)、羯荼(今马来西亚吉打及其北部地区)等,于咸享四年(673)二月八日到达耽摩立底国(今印度西孟加拉邦塔姆卢克附近,古时位于恒河入海口),即“东印度之南界也”,距那烂陀寺“六十余驿”。义净向在此地传法的中国僧人大乘灯学习梵语。留往一年后,与大乘灯及数百商人为伴到达中天竺。曾先后遍游鹫峰、鸡足山、鹿野苑、衹林精舍等佛教圣迹,并在那烂陀寺学习佛法。
武周垂拱三年(687),义净归途中由耽摩立底乘船,经羯荼国,重达室利佛逝国,停留了两年多。他曾于永昌元年(689)随商船回到广州,寻求纸墨和写手,得到贞固律师等的帮助,又于当年十一月返室利佛逝国。
武周证圣元年(695)仲夏五月,义净偕贞固、道宏离开室利佛逝国,到达神都洛阳,带回梵本经律论佛籍近四百部,合五十万颂,以及金刚座真容一铺、舍利三百粒。武则天亲迎于上东门(唐代洛阳城东垣三门中最北的一门,即今塔湾村南近300米处),各寺院僧众“具幡盖歌乐前导”,敕于佛授记寺(在怀仁坊内,怀仁坊位于唐洛阳城东垣三门的中间一门之内)安置,与于阗僧实叉难陀、天竺僧菩提流志、法藏、复礼等共译《华严经》(八十卷本),圣历二年(699)译毕。自久视元年(700)起,66岁的义净“乃自专译”,先后在洛阳大福先寺(曾称太原寺、魏国寺,几经迁移、修复,今仍存,位于洛龙区唐寺mer村)、长安西明寺等译出《金光明最胜王经》《能断金刚般若经》《弥勒成佛经》《一字咒王经》《庄严王陀罗尼经》《长爪梵志经》《根本一切有部毗奈耶》《尼陀那目得迦》《百一羯磨摄》等,共二十部。武则天亲撰《新翻圣教序》,令标于经首。长安四年(704),义净还与少林寺纲维寺主义奖、上座智宝等,在少林寺“重结戒坛,欲令受戒忏仪,共遵其处”,并自撰铭文。
唐中宗神龙元年(705),义净在东都洛阳内道场译出《孔雀王经》,又在东都大福先寺译出《胜光天子》《香王菩萨咒》《一切功德庄严王经》等四部经。唐中宗亲撰《大唐龙兴三藏圣教序》,又亲御洛城西门(宫城之洛城西垣二门中的南边一门,今唐宫路与玻璃厂路交道口西南侧、洛阳市第二实验中学北门外),向文武百官宣示新译之经。自义净返国后,在洛阳居住先后计九年余(证圣元年即695年五月——长安元年即701年十月,又长安三年即703年十月——神龙二年即706年十月)。
神龙元年十一月,“则天崩于上阳宫,年八十二”。神龙二年(706)五月,“葬则天大圣皇后于乾陵”,十月,“车驾发东都”,义净随唐中宗西归长安(今陕西西安)。据《开元释教录》载,自武周久视元年迄唐睿宗景云二年(700-711),义净大师共译佛经五十六部,二百三十卷。
武周天授二年(691),义净在室利佛逝国撰成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一书,全书正传56人,实共收60人。该书以僧传的形式记述了从太宗贞现十五年(641)至武周天授二年间,这些高僧(包括义净本人)到南海和印度取经求法的事迹。其中37人走海路,另外20多人走陆路。排在第一名的是玄照法师(他曾先后两次由陆上丝绸之路西赴印度,第二次由洛阳首途),标明洛阳籍者3人(昙润法师、义辉论师、智弘律师),还有其他不少人的活动和洛阳有关。
同样是义净在室利佛逝国撰成的《南海寄归内法传》一书,书中介绍了义净亲历亲见的古代印度、南海诸国的佛教寺院、仪规及历史、地理、语言和其他宗教等。
唐玄宗先天二年(713)正月,义净圆寂于长安大荐福寺翻经院,世寿79岁。其灵塔建于“洛京龙门北之高冈”,在今龙门石窟西北约500米处、广化寺附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