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地名网欢迎您!
洛阳地名网
7*24小时服务热线:
0379-65112858
人物集

李绿园

作者:洛阳市行政区划与地名研究会 日期:2021-07-12 人气:3817

image.png

李绿园(约1707-1790),本名李海观,字孔堂,号绿园,又号碧圃老人。原籍新安(今河南新安),其祖父时,因饥荒迁居宝丰(今属河南)。晚年曾任贵州印江县知县。告归后,曾回老家新安县北冶镇教过书,后到北京居住,84岁死于京邸。

李绿园生活的时代正是所谓的“康乾盛世”,几乎与18世纪相始终。作为封建时代的一名读书人,李绿园也不可避免地走着考试应举的道路。他从13岁开始应童子试,到30岁始中举。中举之后,李绿园又多次参加会试,但均未中。大约在李绿园42岁时,其父去世。葬父后,李绿园追求功名仕途的豪情壮志逐渐冷却下来,开始从事长篇小说《歧路灯》的创作。到他50岁时,《歧路灯》主要部分已大致写完。后因“舟车海内”、四处游宦的缘故而辍笔。至乾隆四十二年(1777)李绿园71岁时,才在新安老家脱稿,共历时30年,终成《歧路灯》一书。

完稿之后,即为当时人们争相传抄。由新安县传出,渐及豫西农村,至清末仍传抄不辍。但甚少传至省外,故一向不为人知。直到1924年,作为《歧路灯》的热心读者,洛阳清义堂的杨懋生与张清莲怕这本靠抄本流传的书日久漫灭亡佚,遂捐资筹印,为石印本。而此时,距《歧路灯》完稿已200多年了。由于底本只有杨懋生家藏抄书一种(系新安传出),因此不仅无从校勘梳理,而且抄本讹误明显。石印本实际上是一种抄本的过录本。由于当时洛阳石印条件不好,据说尚未印足100本。

1927年,冯友兰、冯沅君兄妹将前26回作了校勘,加了标点,在北京朴社(景山书社)排印出版。由于书未出齐,故未在文学界引起太大反响。20世纪80年代,研究者栾星经过10余年的努力,收集了各种河南民间的抄本和不全的刊本共10余种,加以校勘、分段、标点,注释了方言俚语和典章制度,并收集了有关李绿园和《歧路灯》的文献,这样才使《歧路灯》全本出版。

《歧路灯》为长篇白话小说,共108回,60余万字,是一部描写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普通人民生活的百科全书式的作品。小说把故事假托为明朝嘉靖年间,但实际描写的是作者所生活的清朝康熙、雍正、乾隆年间的社会状况。小说用带有河南地方色彩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主要发生在当时河南省会祥符(今开封市)的故事:一个叫谭绍闻的青年学生,在丧父之后,受母亲溺爱,如何被同辈浮浪子弟引诱,吃酒赌博,日趋堕落,终至倾家荡产,后来又回头向善,重新做人。作者沿着这一线索,人物交错而出,以写实的手法,为读者展示了一幅浩瀚的社会生活图卷;每一穿插,又各自构成独幅风俗画面。

有人把《歧路灯》与《红楼梦》连属在一起,因为它们或在“描写人情,千态毕露”上,或在映射浩瀚的社会景象上,浓涂淡抹,笔意墨情,无不有相似之处。《歧路灯》写了200多个人物,有官吏、幕僚、兵丁、商贩、赌徒庸医、艺人、假道学、酸秀才、江湖术士、风水先生、世家公子、纨绔子弟、市井无赖、绿林好汉等,三教九流,无所不包。人物描写栩栩如生,呼之欲出。语言朴实,富于情趣。书中同时记录了大量的社会掌故,诸如抽签打卦扶鸾请神、婚丧嫁娶、接风洗尘,以及官场仪礼、科闱规程、戏园排场、佛观风光、缙接常礼、男女穿戴、四季风俗等,作者或出于嫉恶,或出于感伤,或揶揄,或谴责,于静观察变之间,无不有工致的文学描写,亦为硏究清代社会风尚提供了新的文献资料。

由于作者李绿园是封建社会的正统读书人,又生长在宋代以来号称“理学名区”的河南,因此,他又是一个封建卫道士。《歧路灯》中所宣扬的是封建的宗法伦理、纲常名教,它之所以流传不辍,也多是为教育子弟而用。

虽然作者的主导思想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伦理纲常,但其作品中记录的18世纪中国封建社会中下层芸芸众生的思想状态和生活状态,以及反映的凡俗人情、典章制度等,使我们可以从中认识我国封建社会后期政治、经济文化的面貌,因此,又不失为一幅形象的社会风俗历史画卷。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