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斟鄩、西亳
著名景点:玄奘故里、二里头遗址、商城博物馆、唐恭陵、商都西亳、双龙山、升仙观遗址和升仙太子碑、伯夷、叔齐墓、苌弘墓、颜真卿墓
历史沿革:
夏朝,属豫州地。
商朝,商汤建都西亳。
周,周武王筑城息偃戎师,遂名“偃师”。周末,设偃师县、缑氏县(缑氏镇)。
秦,偃师、缑氏县屡有分合,
汉,改三川郡为河南郡,偃师、缑氏属之。汉武帝,置十三州部刺史,河南郡属司隶。
宋熙宁八年(1075年),废县为镇,属偃师县。
明代,设偃师县,属河南府。
清代,仍为河南府辖。
民国二年(1913年),属豫西道,民国三年(1914年),属河洛道,后改属河南省政府豫西行政长官公署。民国三十七年(1948年)4月,隶豫西一专区、洛阳行政区。
1955年12月,改属洛阳地区。
1983年,划归洛阳市。
1993年,撤销偃师县,设立县级偃师市。
2021年3月,国务院批复同意撤销县级偃师市,设立洛阳市偃师区。
地理环境:
1.位置境域
偃师区位于河南省中西部地区的洛阳盆地东隅,介于东经112°26′15″—113°00′00″,北纬34°27′30″—34°50′00″之间。东邻巩义市,西接洛阳市洛龙区和孟津区,南倚嵩山接登封市、伊川县,北与孟州市隔黄河相望。总面积668.58平方千米。
2.地形地貌
偃师区南北高中间低,分为山地、丘陵、坡地、平原四种类型。南部万安山,山势由东向西降低,海拔300—900米,最高峰1302米,面积占全区的16.72%;万安山北侧为丘陵和洪积冲积坡地,海拔150—400米,面积占全区的35.71%;中部伊洛河冲积平原,地势平坦,海拔115—135米,面积占全区的31.37%;北部邙山丘陵,东西走向,岭脊突起,海拔140—300米,最高峰403.9米,面积占全区的16.2%。
3.气候
偃师区地处于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度的气候带,地处暖温带地区,属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气候冬冷夏热、春暖秋凉,四季分明,雨量适宜,无霜期长。
4.水文
偃师区境内河流属黄河水系,黄河沿邙岭北麓流过,境内长1千米多,伊、洛河在境内流程最长(伊河37千米,洛河42千米),还有马涧河、刘涧河、沙河等季节性河流。
地方特产:
1.偃师葡萄
偃师葡萄,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偃师葡萄主要分布在伊洛河冲积平原,土壤类型两合土,质地壤质,全市属高等地力水平耕地,既有较好的通气透水性,又有一定得保水保肥能力。有水而不湿、有沙而不松的土壤条件,适宜种植葡萄。偃师葡萄果型端正,果面光洁、色泽鲜艳,多汁爽口,果肉松脆、风味芳香。果实7月中旬至9月上旬充分成熟,具有该品种固有的风味。2017年1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偃师葡萄”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2.偃师银条
偃师银条,河南省洛阳市偃师区特产,中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偃师银条洁白光亮,质地致密,色白鲜嫩。2011年8月1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偃师银条”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
著名人物:玄奘、武元衡、乔履信、杨源懋、李占标、张之朴、任西和、石一夫、吉学沛、张海、徐有功、李兆吉、苏义脑、韦卿、李桥铭
荣誉称号:
2020年4月3日,偃师入选河南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试点市。
2020年6月30日,偃师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
2021年1月,偃师入选2018-2020周期国家卫生城市(区)命名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