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名:伊阙、伊州
著名景点:范仲淹墓、伊皋书院、二程文化园、邵雍墓、鹤鸣峡风景区、香山寺、建业绿色基地、伊河国家湿地公园
历史沿革:
伊川县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伊川地域即有伊国、伊侯国、伊川之称。
夏代伊川县西南大部地域称豫州伊阙地,周襄王时称伊川,战国时称伊阙,后改为新城。
秦时和洛川、黄河川并称“三川之地”,汉惠帝四年(前191)置新城县,东魏改新城县为伊川郡。
隋开皇初,郡废,改置伊州,又废洛阳郡,析置伊川县。大业初伊川县并入洛阳县。
宋初置伊阳、伊阙两县。熙宁时废伊阙县为镇,并人伊阳县。绍兴九年(1139年)改伊阳县为顺州,后时改顺州为嵩州。明初改嵩州为嵩县,清沿袭旧制。
1913年属河南省豫西道。
1927年冯玉祥在伊河南岸置自由县,在伊河西岸置平等县。
1932年平等、自由二县合并为伊川县。
1986年2月,洛阳地区撤销后,伊川县归洛阳市管辖。
《河南省民政厅关于伊川县撤销城关镇实行城市管理体制的批复》(豫民行批〔2014〕41号)精神,经洛阳市政府第23次常务会议研究,同意设立伊川县城关、河滨2个街道办事处。
2017年12月28日,河南省民政厅批复伊川县的葛寨乡、鸦岭乡撤乡,分别建立葛寨镇、鸦岭镇。
地理环境:
1.地形
伊川县地处豫西低山丘陵区,周围群山环绕,伊河纵穿南北,形成西南-东北走向的伊川盆地。东部娘娘山、暴雨山属箕山山脉,南部九皋山属外方山余脉,西部的低山丘陵是熊耳山余脉,北部的龙门山、万安山属嵩山余脉。总体地势是东西两边高,中部低,海拔高程在154~937.3m之间,北部伊河出境处最低,万安山主峰最高。全县海拔在500m以上的浅山区占全县总面积的22.2%,海拔250m以下的河川区占13.44%,海拔250~500m之间的丘陵区占64.36%,山区、河川和丘陵面积比例可概括为“二山一川七分岭”。
2.气候
伊川县属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光照充足,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4.5℃,平均最高气温达27.3℃,极端最高气温达44.4℃(1966.6.20),平均最底气温1.1℃,极端最低气温达-21.2℃(1969.1.31);多年均日照时数2311.4小时,日照率52%,≥0℃积温5307.1℃,相对湿度为65%,无霜期212天;受季风气候影响,4至9月多东南风,频率为9.7%;1至3月和10至12月多西北偏西风和北风,频率为7.2%,全年静风频率26.4%,平均风速2.6m/s;年平均降雨量633.4mm,且年内分配不均,7-9月份降雨量占全年降雨量的67.1%,多以暴雨形式降落,往往引起较大洪水,冲刷量大;3-6月份常有干旱发生。
3.河流
伊川县的河流大部分属黄河流域伊、洛河水系,极少部分属淮河流域北汝河水系。大小河流共20余条;
伊河是伊川县流域面积最大的河流,流域面积943.4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91%;沿河两岸有8个乡镇66个行政村20万人,10667公顷耕地。沿河川区人口稠密,土地肥沃,是全县的主要粮食产区和工业基地;伊河较大的支流有白洚河、顺阳河、银河、曲河、杜河等。
洛河水系在县境西部,流域面积68.7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6.6%;洛河支流仅有甘水河。
淮河流域的北汝河水系在半坡乡南部,流域面积24.3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2.4%。
地方特产:
白沙羊肉汤、江左西梅、平等卤肉等特色美食。
白沙羊肉汤起源于伊川县白沙镇。白沙羊肉汤从选材到熬汤都有严格的程序,因其醇厚的口感、独特的味道而名声在外,白沙羊肉汤店铺已经开遍洛阳的大街小巷。
著名人物:杜康、李长寿、程颢、程颐、王天纵、申金玺、张思贤、朱天水、时乐濛、李进学
荣誉称号:
2020年6月30日,伊川县入选“第二批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
2020年7月29日,入选2019年重新确认国家卫生乡镇(县城)名单。